八大系统之消化系统
人体共有八大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这些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肛管)等部。临床上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一段称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称下消化道。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消化系统是人体八大系统之一。
消化系统的基本功能
消化系统的基本生理功能是摄取、转运、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排泄废物,这些生理的完成有利于整个胃肠道协调的生理活动。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供机体所需的物质和能量,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除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可以被直接吸收利用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质均不能被机体直接吸收利用,需在消化管内被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利用。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分解成结构简单、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就称为消化。这种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管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就是吸收。对于未被吸收的残渣部分,消化道则通过大肠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
在消化过程中包括物理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而言。由消化腺所分泌的各种消化液,将复杂的各种营养物质分解为肠壁可以吸收的简单的化合物,如糖类分解为单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脂类分解为甘油及脂肪酸。然后这些分解后的营养物质被小肠(主要是空肠)吸收进入体内,进入血液和淋巴液。这种消化过程叫化学性消化。
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功能同时进行,共同完成消化过程
食物在胃肠内是怎样消化的
食物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食物在口腔内以机械性消化(食物被磨碎)为主,因为食物在口腔内停留时间很短,故口腔内的消化作用不大。
食物从食道进入胃后,即受到胃壁肌肉的机械性消化和胃液的化学性消化作用,此时,食物中的蛋白质被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在胃酸参与下)初步分解,胃内容物变成粥样的食糜状态,小量地多次通过幽门向十二指肠推送。食糜由胃进入十二指肠后,开始了小肠内的消化。
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食物在小肠内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以及小肠的机械性消化,各种营养成分逐渐被分解为简单的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在小肠内吸收。因此,食物通过小肠后,消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只留下难于消化的食物残渣,从小肠进入大肠。
大肠内无消化作用,仅具一定的吸收功能,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淀粉,蛋白质,脂肪的(化学)消化及吸收:
淀粉:在口腔内由唾液初步消化为麦芽糖。在小肠中由肠液及胰液消化为葡萄糖。全部被毛细血管吸收
蛋白质:在胃中由胃液初步消化为蛋白胨,在小肠中由肠液及胰液消化为氨基酸。全部被毛细血管吸收
脂肪:在小肠中由肠液及胰液消化(胆汁促进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小部分被毛细血管吸收,大部分由毛细淋巴管吸收。
人体在整个生命活动中,必须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作为生命活动能量的来源,满足人体发育、生长、生殖、组织修补等一系列新陈代谢活动的需要。人体消化系统各器官协调合作,把从外界摄取的食物进行物理性、化学性的消化,吸收其营养物质,并将食物残渣排出体外,它是保证人体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一个重要系统。
常见的胃肠道疾病
胃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也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器官。胃肠道指的是从胃幽门至肛门的消化管。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也是功能最重要的一段。
胃炎
胃炎是最为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发病人群遍布各年龄段。胃炎是由于胃粘膜出现损伤造成的,因此胃炎患者总是抱怨胃炎反反复复发作,很难治愈。
胃炎是常见胃肠疾病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粘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水瘦、舌炎、腹泻等,个别病人伴粘膜糜烂者上腹痛较明显,并可有出血。
胃炎长期不治会出现的危害
1、如果发生了胃炎,那么就会导致一些功能性障碍发生,从而就会导致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人体就不能正常的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就会导致出现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机体下降等症状表现,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
2、在发生了胃炎等胃肠疾病后,会导致出现一些人体痛苦的症状,从而患者就会表现出焦虑、不安、烦躁、心绪不宁等不良的情绪,这不仅会影响到对疾病的治疗,而且还会导致一些心理性疾病的发生,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都非常的不利。
3、胃炎是非常容易受外界和其它因素影响的,如果对于胃炎的发生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那么其炎症不仅会因为加重而溃烂发生胃溃疡,而且还会因为炎症部位的恶性病变而导致癌症的发生,这不仅是给身体带来了不健康,而且还严重的威胁到了患者的生命健康。
消化性溃疡
一般将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总称为消化性溃疡,有时简称为溃疡。原本消化食物的胃酸(盐酸)和胃蛋白酶(酶的一种)却消化了自身的胃壁和十二指肠壁,从而损伤黏膜组织,大量研究充分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大量研究充分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大量研究充分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大量研究充分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大量研究充分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大量研究充分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
胃癌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居各类肿瘤的首位。在胃的恶性肿瘤中,腺癌占95%这也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乃至名列人类所有恶性肿瘤之前茅。早期胃癌多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当临床症状明显时,病变已属晚期。因此,要十分警惕胃癌的早期症状,以免延误诊治。
食道癌
食道癌又叫食管癌,是发生在食管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全世界每年约有22万人死于食道癌,我国是食道癌高发区,因食道癌死亡者仅次于胃癌居第二位,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但近年来40岁以下发病者有增长趋势。食道癌的发生与亚硝胺慢性刺激、炎症与创伤,遗传因素以及饮水、粮食和蔬菜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有关。
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严重的症候。消化道是指从食管到肛门的管道,包括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及直肠。上消化道出血部位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管和胆管的出血。
肠梗阻
肠梗阻是肠腔的物理性或机能性阻塞、发病部位主要为小肠。小肠肠腔发生机械阻塞或小肠正常生理位置发生不可逆变化(肠套叠、嵌闭和扭转等)。小肠梗阻不仅使肠腔机械性不通,而且伴随局部血液循环严重障碍,致使动物剧烈腹痛。呕吐或休克等变化,本病发生急剧。病程发展迅速,预后慎重,如治疗不及时死亡率高。
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是指结肠和直肠粘膜表面突向肠腔的隆起物。中医根据息肉的形态和多少,常称为“樱桃痔”或“珊瑚痔”,这里的“痔”是突起的意思。大肠息肉的2/3生长在直肠和乙状结肠。
胃肠道如何保养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每餐只吃八分饱。如在吃下顿饭前稍有饥饿感,可始终持有旺盛的食欲和良好的消化吸收功能。每餐粗细粮搭配合理,多吃蔬菜、水果,既可均衡营养,又能保证每天摄入必要的维生素,因为维生素可促进食物在肠道中的移动,保持肠道中含有一定量的水分,促进消化,防止便秘。
2、胃肠道和消化系统活动是由植物神经调节的,而精神与植物神经的关系十分密切。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提高人的消化能力,增强食欲,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情,对胃肠道的健康来说十分重要。
3、提倡戒烟和适量饮酒,如已有消化系统疾病应烟酒立断。
4、不要乱服损伤胃肠的药物,如因病需长期服用,最好同时服用胃粘膜保护剂,以减少药物对胃粘膜的损害。
5、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变质食物,不吃街头无卫生保障的食品。冷食吃得过多,也会造成“脾胃虚寒”,出现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由于腹部喜暖怕凉,胃肠道遇寒冷刺激时易出现痉挛,出现阵发性腹部绞痛,故应根据天气情况增减衣服,夏天入睡时也应将腹部盖好,防止受凉。
6、健康的体质有利于消化功能的正常活动,良好的消化功能也能促进增强体质,二者相辅相成。胃下垂患者多见于体弱消瘦者,由于胃的排空,常出现上腹饱胀“不消化”的情况。如果适当加强腹肌锻炼,可以提高腹腔内压力,对腹内下垂的脏器起支撑作用。部分胃肠运动功能减弱者做腹部按摩,也能促进胃肠蠕动,如能长期坚持,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和习惯性便秘均可起到有效的保健和治疗作用。
蛋白质与胃肠道疾病
蛋白质的摄入量不足会直接影响人的肠胃功能。临床很多常见的胃肠疾病包括胃炎、肠炎、溃疡病等都较难治愈,主要是因为蛋白质等原料不够,因而无法发挥胃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再生能力;当您补充了足够的蛋白质等原料时,胃肠疾病则较快治愈。所以,蛋白质等原料对调理胃肠疾病都很重要。
我们身体的器官分为生命器官和非生命器官,所谓生命器官就是没有了它人就活不了,像大脑、心、肝、肺和肾,就是人的五大生命器官;剩下的是非生命器官,胃肠道也是非生命器官。因为保命要紧,所以身体会不惜一切代价保证生命器官的正常运转。当人体营养素缺失时,身体会调动非生命器官的营养素给生命器官用;当人体缺乏蛋白质时,身体甚至会调动胃肠道的蛋白质给生命器官使用。因此,体内蛋白质等原料不够时,能够分配到胃肠道的就比较少,远远满足不了胃肠道的需要。
蛋白质的缺失会引起许多疾病,因为蛋白质是体内所有细胞的主要原料,只是胃肠疾病与蛋白质缺失的关系较大。我们每天摄入的食物,都要靠胃肠道来消化吸收,所以在调理身体的时候,必须先把胃肠疾病调理好,才能吸收更多的营养,才容易把其它疾病调理好。
维生素与胃肠道疾病
大多数的疾病都会使身体对营养的需求增加,尤其是消化道的疾病,因为它会妨碍消化和吸收,特别需要补充各种营养素。
缺乏维生素B6或镁时,会引起恶心和呕吐。维生素B6不足时,也会使胃部产生灼痛、发胀、腹痛和痉挛;有过多的气体自口中和肛门排出。因此,维生素B6对防止多种原因引起的呕吐,具有良好的效果。胃炎肠炎时用大蒜片有很好的抗菌消炎效果。
胃炎肠炎是粘膜病,补充类胡萝卜素也很有帮助。如果摄取蛋白质、维生素B族、维生素A过少,可能导致胃内盐酸分泌不足,也会使消化酶分泌减少和胃蠕动减缓,影响胃的消化能力。及时补充这些营养素,上述不适很快便可得到改善。
人体遭遇压力时,维生素C的需求也会大量增加,即使供应正常也会出现不足的情况。缺乏维生素C,身体抗压力能力下降,易产生溃疡病。缺少维生素B族、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人及动物也都容易产生胃肠道溃疡。充分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族和钙镁片等抗压力营养素,溃疡病的调理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溃疡病有消化道慢性失血时要补充铁片防预贫血。
痊愈胃病的关键是恢复胃内的粘液屏障,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只要提供均衡的营养素给胃就行了,胃内的细胞会自己合成并分泌粘液。
矿物质与胃肠道疾病
钙参与胃肠道的收缩作用,缺乏钙时肠道蠕动无力,导致消化不良。
钙与镁、钾、钠等离子保持一定比例,使神经、肌肉保持正常的反应;钙可以调节心脏搏动,保持心脏连续交替地收缩和舒张;钙能维持肌肉的收缩和神经冲动的传递;钙能刺激血小板,促使伤口上的血液凝结;在机体中,有许多种酶需要钙的激活,才能显示其活性。
由于缺钙,导致骨质疏松、骨质增生、儿童佝偻病、手足抽搐症以及高血压、肾结石、结肠癌、老年痴呆等疾病的发生。
脂肪与胃肠道疾病
脂肪过少容易得十二指肠瘀滞。这种疾病你也许并不熟悉,但瘦,或许正是导致它的罪魁祸首。十二指肠横段位于腹膜后,是消化道中最固定的部分。过于消瘦的人,其肠系膜和后腹膜脂肪稀少,内脏下垂,无形中缩小了脊椎与肠系膜上动脉近端部分之间的空隙,致使十二指肠遭受压迫。于是吃下去的东西难以消化,表现出腹部饱胀不适,伴有疼痛或饭后呕吐。呕吐物含胆汁和所吃食物,症状呈间歇性反复发作。
北京紫典江山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