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
脑脊液的实验室检查与进展
脑脊液标本三个管的送检顺序:何去何从?
脑脊液检查的三管顺序如何?解答脑脊液检查的10个问题
6张表格,扎实掌握脑脊液检查要点
神经疾病鉴别诊断:脑脊液检查8要点
10分钟搞懂脑脊液
有一年半的时间中,每个工作日小编都负责做脑脊液常规,现总结如下。
脑脊液主要由临床医师采集,一般行腰椎穿刺,必要时从小脑延髓池或侧脑室穿刺采集。将脑脊液分别收集于3个无菌试管中,每管1-2ml。
关于每管脑脊液的用途,新老资料有不同的说法,但主要的争议在于,是第一管培养第二管生化/免疫,还是第一管生化/免疫第二管培养?后者是最新版《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教材、《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和《临床血液与体液检验》推荐的。对于用第三管做理学和显微镜检查(即本文讨论的脑脊液常规),并无争议。
脑脊液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最迟不应超过1小时,并尽快完成检查。不能及时检查的标本应保存于2-4℃,常规检查应在4小时内完成,否则细胞破坏或皱缩,影响检验结果。
脑脊液常规至少应该报告这些项目:
1、颜色、透明度(浑浊的标本还应报告离心后的颜色、透明度);
2、是否有凝固物;
3、蛋白定性(一般是潘氏试验)结果;
4、红细胞计数(当红细胞数较多时,还应报告红细胞整齐率);
5、有核细胞计数(当有核细胞数较多时,还应报告单个核细胞与多个核细胞的比例);
是否报告细胞总数,各医疗单位并不一致。
脑脊液常规报告实例如下图: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解读
脑脊液的颜色
无色透明或淡黄色;新生儿由于胆红素移行,可呈黄色。
当中枢系统有炎症、损伤、肿瘤或梗阻时,破坏了血脑屏障,使成分发生改变,而导致其颜色发生变化。
(1)红色:常见于各种原因的出血,特别是穿刺损伤的出血、蛛网膜下隙或脑室出血。
(2)黄色:脑脊液黄色称为黄变症,可由出血、黄疸、淤滞、梗阻等引起。
①出血性黄变症: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隙出血或脑出血,由于红细胞释放出血红蛋白,胆红素增加。出血4~8h后脑脊液即可呈黄色,48h颜色最深,并可持续21d左右。
②黄疸性黄变症:见于重症黄疸性肝炎、肝硬化、钩端螺旋体病、胆管梗阻、新生儿溶血症等,由于脑脊液中胆红素增高,而使其呈黄色。
③淤滞性黄变症:由于颅内静脉、脑脊液循环淤滞时,红细胞从毛细血管内渗出,导致脑脊液中胆红素增高,从而使脑脊液呈黄色。
④梗阻性黄变症:见于髓外肿瘤等所致的椎管梗阻,导致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显著增高。当蛋白质超过1.5g/L时,可使脑脊液呈黄色。黄色的程度与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呈正比,且梗阻部位越低,黄色越明显。
除此以外,脑脊液中黄色素、胡萝卜素、黑色素、脂色素增高时,也可使脑脊液呈黄色。
(3)白色:多因脑脊液中白细胞增多所致,常见于脑膜炎奈瑟氏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4)绿色:多见于铜绿假单胞菌性、急性肺炎双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多见于脑膜黑色素肉瘤或黑色素瘤等。
(6)无色:除了见于正常脑脊液以外,也可见于病毒性脑炎、轻型结核性脑膜炎、脊髓灰质炎、神经梅毒等。
脑脊液的透明度
正常脑脊液清晰透明。
脑脊液的混浊度与其所含的细胞和细菌数量有关,当脑脊液中的白细胞超过×10^6/L时,可呈混浊;脑脊液中蛋白质明显增高或含有大量细菌、真菌时,也可使脑脊液混浊。
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可呈毛玻璃样的混浊,化脓性脑膜炎的脑脊液呈脓性或块样混浊,穿刺损伤时的脑脊液可呈轻微的红色混浊。
病毒性脑炎、神经梅毒的脑脊液可呈透明外观。
一般分三级:清晰透明、微浑、浑浊。
必须强调,外观清晰透明的脑脊液不见得是正常的,在此类脑脊液中发现新型隐球菌、肿瘤细胞等成分的例子比比皆是,绝不可以掉以轻心。
脑脊液的凝固性
正常脑脊液中没有凝块或沉淀;
放置12~24h后不会形成薄膜、凝块或沉淀。
脑脊液薄膜形成与其所含的蛋白质,特别是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有关,当脑脊液中的蛋白质含量超过10g/L时,可出现薄膜、凝块或沉淀。
1、化脓性脑膜炎的脑脊液静置1-2h可形成凝块或沉淀物。
2、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静置12-24h后,标本表面有纤细的网膜形成,取此网膜作结核杆菌检查可获得较高的阳性率。
3、蛛网膜下腔梗阻时,由于脑脊液循环受阻,蛋白含量可达15g/L,脑脊液可呈黄色胶胨状。
Frion-Nonne综合征:脑脊液同时存在胶样凝固、黄变症和蛋白质-细胞分离(蛋白质含量明显↑,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即称为~。
脑脊液蛋白质定性
有Pandy试验、硫酸铵试验和Leevinson试验。
①Pandy试验(潘氏试验):蛋白质与苯酚结合成不溶性的蛋白盐,所需标本量少、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结果易于观察,但本试验过于灵敏,部分正常人可出现弱阳性。
②硫酸铵试验:利用球蛋白在饱和硫酸铵中可产生沉淀或混浊。操作较为复杂,灵敏度不如Pandy试验,但特异性高。
③Leevinson试验:操作费时,特异性低。
一般来说,最常用的是潘氏试验。
取试剂(一般为5%苯酚溶液)2-3ml置于透明洁净的小试管内,用毛细滴管滴入脑脊液1-2滴,衬以黑色背景,立即观察结果;必要时,可用另一透明洁净的试管盛装蒸馏水作为对照。
值得说明的是,若脑脊液浑浊,应离心后取上清液滴入苯酚溶液,观察结果。
阴性或弱阳性。
1、阴性:清晰透明,不显雾状。
2、极弱阳性(±):微呈白雾状,在黑色背景下才能看到。
3、阳性
(+)为灰白色云雾状
(2+)为白色浑浊
(3+)为白色浓絮状沉淀
(4+)为白色凝块
也可分为阴性、弱阳性、阳性和强阳性。
1、脑脊液蛋白质阳性常见于:脑组织和脑膜炎症性病变,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灰质炎、中枢神经系统梅毒、流脑等。
2、脑脊液蛋白质强阳性见于:脑出血、脑外伤等(血液混入脑脊液)。
不过小编遇到的脑脊液蛋白最高者达到54g/L,定性试验时仅加入一滴脑脊液,整个试管就全白了,相当吓人。该患者的诊断是结核性脑膜炎。
脑脊液显微镜检查
1.细胞总数检查:清亮或微混的脑脊液标本,可以直接计数细胞总数。如果标本中细胞数量过多,用生理盐水或红细胞稀释液稀释标本后,再采用直接计数法计数细胞总数,将结果乘以稀释倍数。
2.红细胞/白细胞计数:可采用直接计数法。如果红细胞/白细胞过多,可将脑脊液稀释后,再采用直接计数法计数红细胞/白细胞,将结果乘以稀释倍数。
具体操作可参考:
改良牛鲍计数板的使用/细胞手工计数
特别强调一点:不要忘记将脑脊液混匀以后再计数!
小编个人认为,报告红细胞/白细胞计数已经足够,可不报告细胞总数;另外,脑脊液细胞计数的方法,决定了其并不能区分白细胞与其他有核细胞(染色以后才可以),因此更正确的说法是:报告红细胞/有核细胞计数。
如今,部分血细胞/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也可以进行脑脊液计数/分类;例如笔者所在的单位,是用希森美康XN系列血细胞分析仪的hsA模式进行脑脊液计数/分类。
国内有不少人研究了使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脑脊液细胞计数/分类,大部分都认为仪器的计数/分类快速/准确,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人工镜检。
PS:希斯美康XN系列hsa模式的更多资料:
就小编个人的经验,
①仪器检测的有核细胞数/比例与手工法比较接近,
②仪器检测的红细胞计数与手工法相比,情况很复杂:有时候相近,有时候又差的很多;总的来说,不靠谱的时候居多。
总而言之,仪器计数的结果只能作为参考,不能迷信照搬。
3.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直接计数后,在高倍镜下根据白细胞形态和细胞核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计数;一般来说,应计数个有核细胞,分别计算单个核细胞和多个核细胞所占的比例。若有核细胞计数不足×10e6/L,直接写出单个核细胞和多个核细胞的具体数字;若有核细胞计数不足30×10^6/L,可不用分类。
也可直接采用Wright染色后,油镜下分类计数(此时就要报告各类白细胞的比例了)。若有核细胞计数不足30×10^6/L,也可改用染色分类。
1、无红细胞。
2、白细胞极少,成人:(0~8)×10^6/L,儿童:(1~15)×10^6/L,主要为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之比为7∶3,偶见内皮细胞。
脑脊液白细胞达(10~50)×10^6/L为轻度增高,(50~)×10^6/L为中度增高,大于×10^6/L为显著增高。
1、显著增高:主要见于化脓性脑膜炎,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
2、轻度或中度增高: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结核性/真菌性脑膜炎等,发病初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且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同时存在的现象。
3、正常或轻度增高:主要见于浆液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脑水肿,且以淋巴细胞为主。
4、寄生虫感染: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5、蛛网膜下隙出血或脑出血:红细胞显著增高。
报告红细胞整齐率(或者说,红细胞是否皱缩)有助于临床医师判断:这是新鲜性出血还是陈旧性出血?
小编所在的单位,脑脊液细胞学并不由我们检验科执行,而是放在病理科,行墨汁负染找隐球菌的也是病理科;故小编对脑脊液细胞学缺乏经验,只能提供以下资料:
医院的脑脊液细胞学检测做的相当不错:
上图来自去哪里治白癜风好消除皮肤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