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周科普当心厨房里每天都用的它有剧

爆料/广告

(   (按流言或流言辟谣发生时间排序)

1、方便面32小时不能消化?

  流言:美国医生实验发现,吃完一碗方便面后32小时都不会消化。

  真相:说起这个谣言,当初传播的时候貌似相当的有理有据,一个美国科学家,通过胶囊内镜的方式拍摄了“加工食品”与“无添加物食品”被吃进肚子里的情况对比,结果发现,手工拉面在32小时后已经完全被消化,方便面则仍保有残余,尚未完全消化。于是他声称,方便面之所以难以消化,是因为其中加了抗氧化剂等多种食品添加剂,长期食用有害健康。

  但这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实验,实验中存在很多不科学和不严谨的地方,比如,在实验者吃方便面时,搭配的是饮料,而手工拉面则搭配了助消化的茶水,这样两组试验从科学上就不能称为对照组,因此也不存在可比性。

  同时,这个实验的出发点是研究加工食品的消化过程,而在原视频中,两种面在2小时后就基本消化了,只是方便面还能看到一点儿残留的影子而已。

2、绿色背景能保护视力?

  流言:把电脑或手机的背景色设置成绿色可以保护眼睛,多看绿色植物可以预防近视眼。

  真相:目前还没有绿色能够保护眼睛或损害视力的研究结论。我们看远处的花草树木会觉得眼睛很舒服,主要是因为在长期注视近处时睫状肌是持续收缩的,远眺可以缓解它的紧张状态,和看什么颜色、什么物体并没有什么关系。

  至于绿色光波长较短、损害视力的说法,也缺乏科学依据。电脑屏幕的光涵盖红、绿、蓝多种不同波长的光线,研究表明,在达到一定时长、一定强度的蓝紫光照射下,视网膜会受到损伤。绿光虽然波长与蓝光相近,但并没有研究表明绿光比波长更长的红光、黄光对视网膜损伤更大。

3、美国人不吃转基因?

  流言:一篇名为《美国正式宣布转基因有毒》的文章流传,文章说,美国人民不吃转基因了。

  真相:美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研发转基因技术,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研发转基因技术的国家,全世界的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美国占了39%。从年开始,美国就在本国市场销售转基因番茄、大豆、玉米、土豆、油菜,算上乳肉蛋制品超过个种类,到现在为止已经吃了20多年,是转基因研发和消费大国。

  美国种植的大豆和玉米90%以上是转基因品种。转基因农作物在美国的消费非常普遍,如用转基因大豆做动物饲料、豆油,用转基因玉米做乙醇、饲料和加工食品等。美国超市2/3的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很多美国家庭每天都食用转基因作物加工的食物,如早餐玉米片等。

4、个儿大草莓因为打了激素?

  流言:“奇形怪状”的大个儿草莓是因为打了激素。

  真相:目前市面上出现的大个头草莓多为“幸香”草莓,“幸香”草莓是从日本引进的杂交选育品种,本身“个头”就很大,网传的“激素草莓辨别法”其实“不靠谱”。

  激素是植物本身就存在的物质,过量注入会导致草莓的卖相和口感都会很差,果农不会这么干。

  而长相奇怪的草莓大多是因为大棚里温度和湿度不良,蜜蜂量不够,导致授粉不均,长出奇怪的草莓是很正常的事。

5、喝苏打水预防癌症?

  流言:苏打水有许多好处,可以中和酸性体质,还能预防癌症。医院医生有重大发现,可以用小苏打“饿”死癌细胞。

  真相:苏打水是一种含有碳酸氢钠(也称为小苏打)的弱碱性水。从营养价值来说,苏打水主要是以补水为主,但苏打水毕竟含有钠,如果经常喝、大量喝,则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因而健康人没必要长期、大量喝苏打水。

  医院的医生一项关于利用碳酸氢纳(小苏打)辅助治疗癌症的研究中,小苏打并不能直接“饿死”癌细胞,“饿死”癌细胞的是专门的化学栓塞药物,研究也只针对特定类型的癌症。而且,治疗癌症需要将小苏打水通过导管打入动脉的,口服小苏打根本不能抗癌,喝苏打水和医疗上使用小苏打完全是两种概念。

6、圣女果、紫薯、彩椒都是转基因食品?

  流言:色彩鲜艳的圣女果、紫薯、彩椒都是转基因食品。

  真相:圣女果不是转基因植物。紫薯的紫色是因为含有大量花青素,如果紫薯和大米一起蒸煮会把米饭染紫,这都属于正常现象。彩色的甜椒本名菜椒,经长期栽培和人为杂交选择,使果实辣味消失,但仍保留了较高含量的维生素C。

  7、吃素就不会得心血管疾病了?

  流言:吃肉会引起心血管病和肥胖,还会增加死亡风险,媒体记者发现,医院医生的午饭基本全素,

  真相:有很多研究证实,素食者患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确实可以降低,但是也要付出代价,比如多种营养不良风险增加。所以,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才是身体健康的关键。

8、血栓抽吸装置问世,心脏支架被淘汰?

  流言:医院发明一项新技术,可将血管内沉淀物吸出来,再也不用放支架了。有关这项技术的视频在网上广泛流传。

  真相:血栓,可以是从心脏某处脱落的,也可能是因为堵塞而凝固的。对于血栓,抽吸装置分两种:一种是手动的,一种是机械的。

  对没有急性心梗的冠心病患者来说,尽管血管狭窄到80%以上,但并无新鲜血栓存在,多是依附在血管壁上钙化的斑块所致,很硬而且不规则,这种装置根本就没有用武之地。这则视频把此技术描述得很先进,而实际上,国内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等情况已应用了很多年,技术确实在不断改进,但并不存在这样一种代替支架的“新技术”。

  这个视频并没有被完整地翻译出来,只截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完全是在忽悠老百姓。普通老百姓分不清血栓和动脉粥样斑块的区别,视频中的抽血栓以为抽的就是斑块,抽完不用放支架了。斑块怎么能抽得动?只能说这是一起自导自演的谣言!

9、X射线安检仪对人体有很大伤害?

  流言:国内某机场使用的“弱光子人体安检仪”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

  真相:所谓的“弱光子人体安检仪”就是利用X射线进行安检的。X射线安检仪到底有没有危害,还是要看安检仪辐射的X射线剂量。

  按照我国制定的《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公众照射的剂量限值为年有效剂量1mSv(毫西弗特,放射吸收剂量当量国际单位);特殊情况下,如果5个连续年的年平均剂量不超过1mSv,则某一单一年份的有效剂量可提高到5mSv。

  某机场的安检仪一次的辐射量控制在0.2μSv以内(1mSv=0μSv)。因此,接受一次该安检仪的检查,完全不需要担心这点辐射量。

10、空腹不能喝牛奶?

  流言:空腹喝牛奶,不利于健康,会拉肚子。

  真相:空腹状态下喝牛奶,牛奶中的脂肪和乳糖可以提供能量,不会造成蛋白质的浪费。有研究表明牛奶中的总乳清蛋白具有抗微生物感染及控制黏膜炎症的作用,因此喝牛奶不会伤胃,反而有利于胃部健康。

  由于人的个体差异,有的人喝牛奶后出现腹胀等不适现象,可能是由于自身乳糖不耐受造成的。

——内容来自《科普中国》

(编辑:永定区科协/张华招审查:林秀审核:沈锦松)

安全知识

孩子放寒假了,这些安全陷阱要小心

  这一周,长沙中小学校陆续放寒假,孩子们该开心了。然而,每年寒暑假都是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高发时段。意外伤害是我国0至14岁青少年儿童的“第一杀手”,每年有超过5万名儿童因意外伤害死亡,占所有死亡的40%至50%,其中1至4岁年龄组死亡占比最高,达到33%,儿童意外伤害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医院统计,上一个寒假,该院门、急诊收治的0至14岁青少年儿童意外伤害病例中,摔伤的孩子占50%以上,电梯、门窗等挤压伤占20%左右,烫伤或割伤约占10%。此外,气管异物患儿比平时明显增加。

  专家提醒,儿童生性好动,自我保护意识差。寒假期间,家长需要付出更多的心思来照料,在采取必要防范措施的同时,应教育和引导儿童远离危险,远离意外伤害。

安全陷阱1:摔伤、挤压伤

个案

孩子自动扶梯上摔倒,被卡断手指

  3岁的辰辰(文中患儿均为化名)跟随奶奶在超市购物时,趁着奶奶结账的工夫,独自跑到正在运行的自动扶梯玩耍,在逆行奔跑的过程中不慎摔倒,左手小拇指被卡断在自动扶梯踏步的缝隙里。工作人员和家人发现后,医院救治,由于孩子伤情较重,医院马王堆院区骨六科进行急救。经过3个多小时的手术,辰辰的断指再植手术成功完成。不过,医生表示,未来辰辰的小指外形将受到影响,发育和功能也可能异常。

预防及处置方法

肢体被卡应避免暴力拉扯

  “孩子的意外伤害往往是由于监护人一时疏忽造成的,儿童安全无小事,监护人应随时看护好自己的孩子,任何一点意外都可能给孩子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医院骨六科副主任医师陈建民介绍,近3个月,该科收治跌倒、电梯、车门挤压伤、玻璃割伤等意外伤患儿30余例。

  器械导致的肢体外伤该如何处置?陈建民建议,万一不慎被器械卡住,一定要避免暴力拉扯,以免造成二次损伤;当受伤肢体被移出后,可就近取用干净的衣物或布类进行简单的包扎,医院救治。如有离断的肢/指体,应将其置于干净的袋子保存,再放入装有冰块的容器,切记不能直接放在液体中,更不能涂抹牙膏、酱油、香灰等,以免加重污染,给清创增加难度。

安全陷阱2:低温烫伤

个案

用热水袋暖脚,孩子小腿被烫伤

  “孩子的小腿被热水袋烫伤,两个星期了还没好。”正在湖南医院马王堆院区急诊二科候诊的佳佳妈妈十分焦虑。近来天气寒冷,6岁的佳佳睡觉时,妈妈为她准备了热水袋暖脚。没想到第二天早上起床后,佳佳的左小腿上起了两个水疱,水疱周边的皮肤略有红肿。起初家长没有太在意,自行帮孩子处理了一下。几天后,水疱破了,皮下组织不见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了。妈医院就诊,被确诊为低温烫伤。

预防及处置方法

就医前烫伤创面不要涂抹药物

  “入冬后,我们已接诊低温烫伤患儿20余例,大多是被热水袋、电热饼烫伤的,少部分是因不当使用电热毯、取暖器、暖宝宝引起。”医院急诊二科主任张义雄表示,低温烫伤,是指皮肤长时间接触高于体温(37℃)的低热物体而造成的烫伤。低温烫伤创面疼痛感不明显,仅在皮肤上出现红肿、水疱、脱皮或发白等现象,虽然烫伤面积不大,但是可能创面较深,甚至造成深部组织坏死。

  张义雄提醒,发现低温烫伤,可以局部冷敷30分钟左右,减轻烫伤的程度。如有水疱,注意防止水疱破裂,保持局部清洁,以干净的医院就诊。切记不要在创面上涂抹药膏、酱油、牙膏等,以免引起感染,同时影响医生对伤情的判断。

  张义雄表示,低温烫伤应以预防为主,儿童皮肤娇嫩,不要长时间接触温度超过体温的物品。使用取暖设备时需有家长监督。

安全陷阱3:异物窒息

个案

孩子独自吃瓜子,瓜子掉入支气管

  前日,4岁的嘟嘟在家边玩边吃瓜子,一段时间后突然哭闹、剧烈咳嗽,咳得满脸通红。家长急忙把孩子送到医院马王堆院区就诊。医生检查发现,嘟嘟右侧支气管内有异物。该院耳鼻喉头颈科医生迅速将其送往手术室。到达手术室时,嘟嘟已经面色发绀、呼吸窘迫。经麻醉后,医生在内窥镜下从孩子的支气管内取出一粒完整的瓜子。

预防及处置方法

孩子反复咳嗽

需警惕气管异物

  “快过春节了,很多家庭都会准备些花生、瓜子、开心果等坚果类零食,这些零食是最容易被孩子呛入气管或食道的。”医院耳鼻喉头颈外三科主任王宁表示,最近一个月,做了10多台呼吸道、食道取异物的手术,患者大多是3岁左右的孩子。

  王宁表示,支气管异物排在儿童意外伤害的第二位,属于急症,需要尽快就医。一旦异物完全堵塞气管,可引起窒息,超过4分钟便会危及生命。即使抢救成功,由于缺氧,脑部、肺部常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王宁提醒,应该避免给3岁以下的幼儿能放入口、鼻内的小玩具,避免进食花生、瓜子、豆类等食物;小儿进食时,大人不要逗孩子说笑、哭闹,以防食物呛入气管。要经常对家中进行“地毯式”大扫除,及时清理对孩子有危险的小物品,对孩子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告诉他们纽扣、电池等各类小物件都不得塞进嘴里。如果孩子出现长时间的反复咳嗽,医院检查是否有异物吸入气管,以免耽误病情。

——内容来自《科普中国》

(编辑:永定区科协/张华招审查:林秀审核:沈锦松)

健康知识当心!厨房里每天都用的它有剧毒,是砒霜的68倍!很多人毫不知情…

本文专家:刘少伟,华东理工大学食品药品监管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食品科学博士,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博士后家,一直是最温度、最舒适、最安全的地方,正因如此,家中的潜在危害往往会被忽略。有这样一个物件——“平平稳稳坐厨房,每逢请客数它忙,酸甜苦辣都吃过,山珍海味最先尝。”猜猜是啥?

没错,就是案板了,急需引起重视,因为一不小心就会变成毒素源头。

案板怎么会变成毒素源头?

你肯定不敢相信,处理不当的案板,微生物可能比马桶还要多,有的可能只会让你拉肚子,而有的甚至可能会引发肝癌!

这就是黄曲霉毒素。

什么是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属于真菌毒素,由某些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所产生,是霉菌毒素中毒性最大、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为突出的一类致癌物。

其中,黄曲霉毒素B1是影响人和动物健康的主要真菌毒素之一。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是氰化钾的10倍,对肝脏组织的破坏性极强!

人摄入大剂量的黄曲霉毒素后可导致肝实质细胞坏死、胆管上皮细胞增生、肝脂肪浸润及肝出血等急性病变,前期症状为发烧、呕吐、厌食、黄疸,继而出现腹水,下肢浮肿并很快死亡。

黄曲霉毒素不仅毒性强,而且不易分解,能损伤肝脏,是致肝癌物质。饮食摄入黄曲霉毒素是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最主要方式之一。

如何清洗案板才能放心?

案板是每日饮食必备之物,最容易滋生细菌和霉菌,因此,清洗案板至关重要。

1、清水和洗洁精。

用清水和洗洁精对案板进行第一轮的清洗,洗去大量的油渍和污渍。

2、盐。

在案板上撒盐,达到对案板消毒清洗的作用。在用盐清洗时,用海绵反复擦拭,摩擦的过程能够让案板更加清洁。

3、醋。

醋也能起到杀菌作用,为了让醋能够更加充分地起到杀菌作用,喷洒醋后的案板先不要清洗,在通风有阳光的地方自然风干。

4、经常检查案板是否有裂痕或出现毛刺、发黑。

因为裂痕容易藏污纳垢,更易滋生细菌,所以应当及时清理。发黑或产生毛刺的案板应当及时更换。

还有哪些地方会有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特别是花生和核桃中。在大豆、稻谷、玉米、通心粉、调味品、牛奶及奶制品、食用油等食品中也经常发现黄曲霉毒素,可以说无处不在。

为此,多个国家和地区指定了黄曲霉毒素的限量和范围。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的全世界食品和饲料真菌毒素法规报告中显示,除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规定以外,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各类食品中黄曲霉毒素限量标准。

我国GB-《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规定,植物油脂(花生油、玉米油除外)中黄曲霉毒素B1限量为10μg/kg,花生油、玉米油中黄曲霉毒素B1限量则是20μg/kg。

家中如何减少产生黄曲霉毒素?

预防黄曲霉毒素,防霉是一项关键措施。所以无论是食物还是生活用品,都应当尽量保持干燥低温。

食物:花生、玉米等储存过程中易发霉变质的食物要经常晾晒,一旦发现有霉烂的颗粒应及时清除,以防污染其他粮粒。因毒素主要集中在霉变的粮粒中,所以凡表面长有黄绿色霉菌,或破损皱缩、变色、变质的,都有可能污染黄曲霉毒素。

器具:木质碗筷等常处于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发霉,所以基本上2-3个月就要更换。即使是干净干燥的环境中,使用1年也最好更换。为了避免黄曲霉毒素,不锈钢陶瓷制碗筷子相对更安全。

虽然黄曲霉毒素无处不在听起来让你后怕,但只要预防工作做好了,还是可以尽量避免的。总之,健康最重要,防霉不可少!

——内容来自《科普中国》

(编辑:永定区科协/张华招审查:林秀审核:沈锦松)

科普永定

面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为创新驱动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




转载请注明:http://www.vgoog.net/dgcxtx/9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