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发生于垂氏韧带以上部位的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的出血,还包括胆管和胰管的出血,以及毕Ⅱ氏胃肠吻合术吻合口上下10cm的出血。
?
???呕血和(或)黒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有呕血和黑便,在幽门以下者可仅表现为黒便。呕血与黑便的颜色、性质与出血量和速度有关。
???呕血呈现红色或血块提示出血量大且速度快,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短,未经胃酸充分混合即呕出;如呕血呈棕褐色咖啡渣样,则表明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长,经胃酸作用形成正铁血红素所致。
??柏油样便,粘稠而发亮,是因血红蛋白中铁与肠内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所致;当出血量大且速度快时,血液在肠内推进快,粪便可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需要与下消化道出鉴别。
?
???虽然呕血和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但是在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时,外周循环衰竭的征象常先于呕血黑便等症状,因此,出现头晕、心悸、出汗、黑朦、晕厥、休克、不明原因的血红蛋白下降时,应考虑有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
?
???同时上消化道出血须与咯血相鉴别,还须与鼻咽部出血咽下,口服中药、铁剂、铋剂,进食动物血液引起的大便变黑相区别。
?
???消化道出血失血量的估计对进一步处理极为重要。5毫升,大便潜血试验即可出现阳性反应。出血量超过50毫升,大便即可呈现黑色。
胃内储血~毫升即可发生呕血(咖啡色液体)。失血量达到全身血量的30%时,患者即可出现休克。记忆小窍门:5×50=
???但是,以呕血、便血的数量作为估计失血量的资料,往往不太精确。因为呕血与便血常分别混有胃内容与粪便,另一方面部分血液尚贮留在胃肠道内,仍未排出体外。因此,我们还要结合患者的一般情况、脉搏、血压、血常规、尿素氮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一、一般状况
在ml以下:失血量少,在ml以下,血容量轻度减少,可由组织液及脾贮血所补偿,循环血量在1h内即得改善,故可无自觉症状。
ml以上:当出现头晕、心慌、冷汗、乏力、口干等症状时,表示急性失血在ml以上。
ml以上:如果有晕厥、四肢冰凉、尿少、烦躁不安时,表示出血量大,失血至少在ml以上。
ml以上:若出血仍然继续,除晕厥外,尚有气短、无尿,此时急性失血已达ml以上。?
?
二、脉搏
??脉搏的改变是失血程度的重要指标。急性消化道出血时血容量锐减、最初的机体代偿功能是心率加快。小血管反射性痉挛,使肝、脾、皮肤血窦内的储血进入循环,增加回心血量,调整体内有效循环量,以保证心、肾、脑等重要器官的供血。一旦由于失血量过大,机体代偿功能不足以维持有效血容量时,就可能进入休克状态。所以,当大量出血时,脉搏快而弱(或脉细弱)。
脉搏每分钟增至~次以上,失血估计为~ml;
脉搏细微,甚至扪不清时,失血已达ml以上。
三、血压
血压的变化同脉搏一样,是估计失血量的可靠指标。
当急性失血ml左右时(占总血量的20%),收缩压可正常或稍升高,脉压缩小。尽管此时血压尚正常,但已进入休克早期,应密切观察血压的动态改变。
急性失血~ml时(占总血量的20%~40%),收缩压可降至70~80mmHg,脉压小。
急性失血ml以上时(占总血量的40%),收缩压可降至50~70mmHg,更严重的出血,血压可
四、血常规?
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血细胞压积可以帮助估计失血的程度。但在急性失血的初期,由于血浓缩及血液重新分布等代偿机制,上述数值可以暂时无变化。一般需组织液渗入血管内补充血容量,即3~4h后才会出现血红蛋白下降,平均在出血后32h,血红蛋白可被稀释到最大程度。
如果病人出血前无贫血,血红蛋白在短时间内下降至7g以下,表示出血量大,在ml以上。大出血后2~5h,白细胞计数可增高,但通常不超过15×/L。
五、尿素氮
??上消化道大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增高,1~2天达高峰,3~4天内降至正常。如再次出血,尿素氮可再次增高。尿素氮增高是由于大量血液进入小肠,含氮产物被吸收。而血容量减少导致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则不仅尿素氮增高,肌酐亦可同时增高。如果肌酐在μmol/L以下,而尿素氮14.28mmol/L,则提示上消化道出血在0ml以上。
??最后分享一例今日遇到的病例:患者王某,66岁,以“间断黑便半月加重伴呕血1小时余”为主诉由外院转入我院。既往有消化道溃疡病史。查体:bp93/50mmhg(外院持续泵入多巴胺中),神清,精神差,睑结膜苍白,双肺呼吸音粗,无啰音,心率次/分,律齐,无杂音,腹软,无压痛,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血常规见下图。
夜晚10点结果
凌晨1点半结果
您觉得他的出血量有多少呢?附一张案发现场生图,略血腥,胆小者莫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