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板栗飘香的季节,软软糯糯的板栗成为很多人的最爱,市民胡阿姨就是其中一个。“板栗是粗粮,还补肾,一定要多吃。”因为喜欢吃板栗,胡阿姨还有自己中意的炒板栗店,有时候一次性会多买一些,如果吃不掉,就第二天再吃。
但是前段时间,有一则新闻讲的是25岁的刘女士因为喜欢吃板栗,每天都会买一两斤,一边追剧一边吃。结果一天晚上她吃完后开始打酸嗝,上腹部胀痛难忍,上吐下泻,而且呕吐物里有血丝。经检查,医生发现她出现了胃出血,而肇事元凶竟然是她每天必备的零食——板栗。
胡阿姨嘴里的补肾佳品,医院,这是怎么回事?板栗飘香的季节,又该如何科学食用板栗呢?记者医院营养科主任毛淑芬。
1任何食物暴饮暴食都可能会导致健康问题
据她介绍,板栗素有“千果之王”的美誉,与桃、杏、李、枣并称“五果”,国外称之为“健康食品”,从中医来说,板栗是药食同源的食物,市民胡阿姨说的板栗有补肾的作用是对的,除此之外,中医还认为板栗有补脾健胃、活血止血等功效。
她举例,从营养学方面看,每克鲜板栗、干板栗、熟板栗的能量(千卡)分别是、、;蛋白质(克):4.2、5.3、4.8;脂肪(克):0.7、1.7、1.5;碳水化合物(克):42.2、78.4、46;不溶性纤维(克):1.7、1.2、1.2。
板栗脂肪含量低,淀粉含量高,还含有B族维生素、维生素C、胡萝卜素及钙、磷、钾等维生素、矿物质。其中维生素B2含量是大米的3~4倍;每克板栗中含有维生素C24毫克,新鲜板栗所含的维生素C要比公认的维生素C丰富的西红柿还要多,除此之外,鲜板栗钾的含量还是苹果的4倍。
既然板栗有这么多的营养价值,其中还包括补脾健胃的功效,那为何新闻里的刘女士吃完以后还会胃出血呢?
毛淑芬说,上消化道出血(胃出血)的原因一般包括食管疾病如食管炎、食管溃疡;胃、十二指肠疾病如消化性溃疡;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如胆道出血;全身性疾病在在胃肠道表现出血如白血病、尿毒症;刺激性食物:长期食用烈酒、浓茶、咖啡、辛辣及粗糙食物,以及过饥或过饱等无规律的饮食方式、工作过度劳累、情绪异常紧张等容易破坏胃黏膜保护屏障而发生胃出血等。
她认为适量进食板栗,一般情况下发生胃出血的可能性很小,像刘女士这样的进食方式属于暴食的不良饮食方式,任何食物暴饮暴食都可能导致健康问题。
2中医认为板栗生吃补肾,熟吃健脾
既然这样,那板栗应该怎么吃才科学呢?
毛淑芬说,板栗的吃法大体分为生吃、熟吃两种。中医认为生吃补肾,熟吃健脾。板栗熟吃除了蒸煮和炒的食用方法外,也可以入菜、做主食、熬粥、做馅样样都行。
若配菜,板栗做菜肴最常见的就是板栗烧鸡、板栗烧肉,把肉类原料按常法先烧(炖)至八成熟,再加入板栗一起烧(炖)熟成菜,可以让肉的香味和板栗的香味充分融和在一起,使其营养更为互补。
若做主食,把板栗蒸熟压粉,掺到面粉(玉米粉)里,做成馒头或窝头等食用,既能吸收板栗的营养,同时又可避免吃多了板栗肠胃不舒服的现象。
板栗是壳斗科栗属的植物,从植物学上说,它属于坚果(碳水化合物大于40%的坚果)。但是,跟瓜子、花生、核桃这些兄弟不一样,板栗脂肪含量低,淀粉含量高,把它当“粮食”更合适。跟米饭、馒头相比,板栗的血糖指数更低,适合替代部分米饭、白面等精细主食。
对一些素食人群来说,板栗可以补充蛋白质和矿物质,替代一部分主食也是不错的。
不过毛淑芬也提醒,板栗当主食时,要相应地减少米饭、馒头等主粮,克熟板栗热量是千卡,相当于米饭约克(克米饭的热量是千卡)、馒头约95克(克馒头的热量是千卡)。
3尽量不要吃凉板栗
还有有代谢疾病的人,也要少吃板栗。板栗淀粉含量高,肥胖、痛风、高血脂症、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人,也要少吃,特别是不要当作饭后零食,否则容易摄入过多的热量,不利于保持健康体重及血糖、血脂控制。
跟薯类一样,板栗吃多了,也容易胀气,严重的可能还会引起便秘。所以脾胃虚寒,经常腹泻、腹胀,消化不好的人,最好不要多吃,吃几颗解解馋就好了。
而像胡阿姨这种喜欢一次性买太多,又吃不完的情况,毛淑芬说,如果要再次食用的话,最好加热后再吃,否则凉板栗中的淀粉会有部分回生,回生的淀粉很容易穿小肠而过,成为大肠细菌的食物,造成产气腹胀。给人一种板栗难以消化、容易腹胀的感觉。
“坚果每日的推荐食用量是10克。”毛淑芬建议大家每周摄入坚果50~70克,平均每天摄入10克左右即可,糖尿病人的食用量要再减少一些。10克坚果相当于葵花籽一大把、中等大小的核桃2个、板栗4个、花生15粒、开心果20个。在每日摄入能量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坚果是一日三餐外最好的加餐。
-END-
你可能感兴趣
?户外广告要严管!金华出台管理办法草案,欢迎大家提意见!
?金华出台20条意见,为民营企业加油打气!
?“浙”5款特色火锅你都尝过吗?第一款,金华人都熟悉
?10℃以上要穿西装、上班交出手机……金华职场的奇葩规定你见过吗
来源
金华晚报金华新闻客户端
记者
吴越悦
编辑
卢奕仿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