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结直肠癌新发病例超过25万,死亡病例超过一半。然而,从筛查和治疗两方面来说,结直肠癌都算是“友好”的肿瘤了。
如果筛查得当,大部分早期结直肠癌可获得良好的预后,5年生存率超过90%,部分甚至可以通过内镜微创治疗获得根治。就算到了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5年癌症相关生存率也有70%。
然而,因为结直肠癌的初始症状多不典型,很多患者仍因为发现不及时而丧命(一旦发生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仅12%)。
到底结肠癌早期该怎么筛查呢?本文就来说一说。
结直肠癌有“报警”症状?别闹了!通常所说的结直肠癌的报警症状包括:消化道出血(黑便、血便等)、消瘦、腹泻、腹部肿块、排便习惯改变等。
而事实上,除了腹部肿块外,其余的报警症状对结直肠癌的预测作用非常有限,并且,有腹部肿块的患者绝大多数为晚期结直肠癌,“报警”意义不大。
如果你恰好有这些风险因素,请注意!1.年龄大了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从40岁开始快速增长,发病率在80岁以上年龄组达到高峰。
2.家族遗传结直肠癌是一种有明显遗传倾向的恶性肿瘤,如果你的父母患有结直肠癌或进展期腺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直径≥1cm,组织学检查为绒毛状或管状绒毛状),就是有家族史,建议提前至40岁行结肠镜筛查。
NCCN还指出,二级亲属患结直肠癌且诊断年龄50岁也属于结直肠癌阳性家族史。
3.得过炎症性肠病患有溃疡性结肠炎10、20、30年的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累积风险分别为1.2%、3.6%和14.4%。而有研究指出,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药物如5-ASA、别嘌呤硫醇和类固醇可以帮助预防致癌的炎症损伤,所以,及时治疗很重要。
4.生活方式和饮食因素:“大块吃肉,饭后甜点”控制一下!大量肉类、脂肪、糖和甜品可以增加结直肠癌发病风险。
图来源于网络
吸烟的患癌风险不断累加!吸烟人群的结直肠癌发病风险是不吸烟人群的1.27倍,这个风险随每天的吸烟量、烟龄和累计吸烟量的增加而增高。
如果烟龄50年则更要小心,这些人的发病风险比不吸烟人群增加38%。
戒烟有用吗?答案是肯定的,随着戒烟时间的延长和戒烟年龄的提前,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可降低。
能瘦则瘦,越胖越“危险”!有大量研究显示超重或肥胖会影响结直肠腺瘤的发生及癌变过程。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每增加5个单位,结直肠腺瘤的风险增加19%。
5.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不仅需要警惕并发症,也要当心结直肠癌,因为这类人群结直肠癌发生率直接增加27%,患癌后死亡率增加20%,应该格外注意。
结肠癌筛查对象,你符合吗?我国的指南指出,符合第1条和2~3条中任一条者均应列为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
(1)年龄50~75岁,男女不限;
(2)粪便潜血试验阳性;
(3)既往患有结直肠腺瘤性息肉;UC、克罗恩病(Crohndisease,CD)等癌前疾病。
此外,NCCN指出,有结直肠腺瘤或无蒂锯齿状息肉病史、结直肠癌病史或炎症性肠病病史及阳性家族史为高风险人群,还特别指出,有Lynch综合征家族史、息肉病病史或息肉病家族史为遗传性高风险人群。
ACS(美国癌症协会)指出,除上述高危因素以外,有腹部或盆腔放疗史的个体也属于高风险人群。
并不是所有筛查对象都要做肠镜结肠镜虽然是诊断的金标准,但由于经济因素以及不适感等,也不推荐给所有人都做这个检查。
事实上,我国根据实际情况有制定相应的标准来区分风险的高低(相见表1)。根据这个评分表累加分数,推荐高危患者(3~6分)进行结肠镜检查,低危患者(0~2分)可考虑粪隐血筛查或(和)血清标志物筛查(如septin9DNA甲基化检测等)。粪隐血筛查主要是指免疫法粪便潜血试验,它不受食物和药物影响,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化学法粪便潜血试验高。
当然,如果低危人群的筛查结果是阳性,那么结肠镜也是有必要做的。结肠镜除了可以明确诊断,还可以同时切除结直肠息肉、腺瘤,防止疾病进展。
筛查起始和间隔时间,特殊人群大不同一般风险人群的结直肠癌筛查:每10年进行1次全结肠镜检查;
每年进行1次免疫法粪便潜血试验;
每5~10年进行1次纤维乙状结肠镜检查,可以配合每年进行1次免疫法粪便潜血试验;
每3年进行1次免疫法粪便潜血试验.粪便DNA检测。
特殊人群的结直肠癌筛查有家族史:
若一级亲属患结直肠癌或进展期腺瘤,则从40岁或比发病最早亲属的结直肠癌或进展期腺瘤诊断年龄提前10年开始全结肠镜检查,每5~10年进行1次;
二级亲属诊断结直肠癌年龄50岁,个体从50岁开始全结肠镜检查,
Lynch综合征MLHl、MSH2基因突变携带者,从20一25岁开始筛查。如果亲属的结直肠癌诊断年龄25岁,比发病最早亲属的结直肠癌诊断年龄提前2—5年开始全结肠镜检查,每12年进行1次。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APC基因突变携带者从10岁开始全结肠镜(首选)或纤维乙状结肠镜检查,每年进行1次。
MUTYH相关性息肉病患者:MUTYH基因突变携带者的一级亲属患结直肠癌,从40岁或比发病最早亲属的结直肠癌诊断年龄提前10年开始全结肠镜检查,每5年进行1次。
家族性结直肠癌x型的个人,比发病最早亲属的结直肠癌诊断年龄提前10年开始全结肠镜检查,每3~5年进行1次。
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从十余岁开始,每2~3年进行1次全结肠镜检查。
幼年性息肉病综合征患者建议从15岁开始全结肠镜检查。如果发现结直肠息肉,每年进行1次全结肠镜检查。如果没有发现结直肠息肉,每2~3年进行1次全结肠镜检查。
炎症性肠病患者,当炎症累及结肠8年后就要开始全结肠镜检查。
炎症性肠病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患者,每年进行1次全结肠镜检查,检查时采用色素内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年,北京)[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32(6):-.
[2]Zhang,Q,etal.().Prevalenceofcolorectalcancerinpatientswithulcerativecolitis:Aretrospective,monocenterstudyinChina.
[3]王振军,付李缘.大肠癌筛查共识与争议[J].临床外科杂志,(10).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