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覆盖,由英国人Barrett首先报道,因此称Barrett食管,中文翻译为巴雷特食管。(即在内镜下食管远端齿状线(鳞状上皮-柱状上皮交界线squamo-columnar-junction,SCJ)的任何部分上移超过食管胃交界处(esophagogastricjunction,EGJ)≥1cm,经活检证实有柱状上皮化生),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
目前Barrett食管的诊断是否必须具备肠上皮化生(IM)在不同国家的Barrett食管诊断指南中仍有争议。
2、EGJ(esophagogastricjunction):食管胃结合部,就是食管下段栅状血管的下端。
3、SCJ(squamo-columnar-junction):鳞状上皮-柱状上皮交界线(齿状线)
:正常情况下鳞状上皮-柱状上皮交界线(SCJ)和食管胃结合部(EGJ)在同一位置上。
4、Barrett食管腺癌:是指由Barrett食管粘膜发展而来的腺癌。
二、Barrett食管病理学特征:
①鱗状上皮岛:Barrett食管的状上皮岛基本上都是与固有食管腺的腺管开口处相接。
②固有食管腺:固有食管腺和它的腺管食管:固有腺的腺管被柱状上皮覆盖,也就是说该区域以前是被鳞状上皮覆盖的食管。
③黏膜肌层的双层化:黏膜肌层的双层结构:黏膜肌层的双侧结构是Bare食管的特征性表现,表层的黏膜肌层(superficialmuscularismucosae,SMM)是随着食管黏膜的柱状上皮化而导致的新生的肌层,而深层的才是原本的黏膜肌层(deepmuscularismucosae,DMM)。
三、Barrett食管早期腺癌的內镜诊断技巧:
虽然近年来先进的内镜诊断技术不断发展可更加精细地观察病变特点,但目前各国指南均认为白光镜观察、标准活检法获得组织病理支持是发现食管早期腺癌的首选办法。
1、Barrett食管早期腺癌的白光表现:
①Barrett食管早期腺癌的表现,发生Barrett食管时齿状线上移,表现为食管胃结合部(EGJ)的近端出现橘红色或伴有栅栏样血管表现的柱状上皮,即鳞状上皮-柱状上皮交界线(SCJ)与食管胃结合部(EGJ)分离。
②Barrett食管早期腺癌或异型增生表现,色泽多呈红斑样,黏膜表面粗糙呈结节样、颗粒样增生,形态以平坦型为主,可呈扁平隆起状凹陷或糜烂。对上述黏膜变化应做活检获取病理依据。内镜下可见的隆起或结节样病变伴高级别异型增生往往提示病变进展的可能,凹陷型病变若内镜下活检阴性建议再次做活检。
③Barrett食管早期腺癌黏膜变化微细,易于漏诊,内镜下表现以0-Ⅱa最多见。
内镜观察关键点:就是0点到2点方向的发红的黏膜。
放大内镜能清晰显示病变部位表面腺体结构及表浅微血管变化,结合NBI或内镜下染色,可对病变内肠化、不典型增生、表面形态、范围等特点进行更为详尽的观察。
2、Barrett食管早期腺癌放大染色内镜的特点:
1、病变内腺体结构紊乱破坏、形态及大小不一。
2、微血管结构不规则,多呈环形或网状分布。
3、病变边界清晰,可见与鱗状上皮背景的清晰分界,应用NBI观察,病变显示为边界清晰的茶色区域。
4、Barrett食管伴肠上皮化生腺体形态呈脑回状或树枝状,微血管形态规则,这些特点不同于早期腺癌的腺体及微血管变化而得以鉴别。
色素内镜结合放大内镜观察对Barrett食管早期腺癌的诊断具有肯定价值,尤其是对平坦型病变,染色后可大体显示病变范围,
放大内镜通过观察腺体和微血管变化可在局限视野内进一步界定病变边界,因此两者结合可清晰界定早期腺癌病变范围,这对早癌内镜完整切除和术后随访有无病变残留的判断有益。
3、内镜下活检Barrett食管伴异型增生及癌变的诊断需要内镜医师与病理医师共同诊断:
欧美国家及亚洲国家指南均推荐对Barrett食管患者使用四象限活检法,即常规从EGJ开始向上以1-2cm的间隔分别在四象限取活检,每个间隔取8块以上的黏膜组织,能有效提高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及发现Barrett食管早期腺癌。
参考文献:1、《上消化道内镜诊断秘籍》(日)野中康一、滨本英刚、田沼德真、市原真编著。2、《消化道早期癌内镜诊断技巧图谱》盛建秋金木兰金鹏主编,傅光义主审。
:以上为人在镜途个人读书学习笔记,如有错记、漏记、记录不完整等情况,纯属于本人问题,与作者及授课老师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人在镜途删除。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