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义及临床表现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肝病(autosomaldominantpolycysticliverdisease,ADPLD)简称多囊肝病(PLD),表现为肝脏进行性发展的多发囊肿,这些囊肿来源于胆管上皮。可分为两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utosomaldominantpolycystickidneydisease,ADPKD)的肾外表现和独立型多囊肝病(isolatedpolycysticliverdisease),两者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48]。其中,ADPKD发病率为0.1%~0.2%,其中约有60%的病人合并多囊肝,常因为肾脏并发症被发现,且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而独立型多囊肝病发病率很低(0.01%)。
大多数病人无临床症状,极少出现肝功能异常。少数病人因增大的囊肿对周围器官造成压迫或者并发症而引起症状,包括腹胀、右上腹隐痛、厌食、疲乏、恶心、呕吐和平卧时呼吸困难等。当囊肿压迫下腔静脉或者胆管时,可出现下肢水肿、腹水、黄疸等症状,合并囊内出血或囊肿破裂时,会导致出血或继发感染[49]。
2发病机制和基因分型
目前已知的ADPLD相关基因共有4个。其中,和ADPKD有关的基因是PKD1[MIM]和PKD2[MIM];和独立型多囊肝病有关的基因为PRKCSH[MIM]和SEC63[MIM]。
2.1PKD-1和PKD-2
ADPKD由PKD1(polycystickidneydisease1)基因或PKD2(polycystickidneydisease2)基因突变所致,两者分别定位于16p13.3-p13.12和4q21-q23。PKD1和PKD2分别编码多囊蛋白-1(polycystin-1,PC-1)和多囊蛋白-2(polycystin-2,PC-2)两类膜蛋白。PC-1含有个氨基酸,分子量约kD;而PC-2含有个氨基酸,分子量约kD。PKD1基因突变已报道超过种,占所有ADPKD报道突变的85%~90%,主要包括错义和无义突变,大约60%的突变为提前终止密码子,截短所编码的蛋白。PKD2也有超过60种随机分布的突变,占所有ADPKD报道基因突变的5%~10%。位于上皮细胞主纤毛上的两者突变可能引起胆管细胞纤毛的结构受损或损害其整合转导功能,引起胆管细胞过度增生、细胞与基质相互作用异常、液体的正常分泌和吸收改变,最终导致囊肿形成[49]。
2.2PRKSCH和SEC63
在独立型多囊肝相关突变基因中,首先发现的是PRKSCH基因,定位于19p13.2-13.1,长度约15kb,编码的肝囊肿蛋白(hepatocystin)由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约59kD。迄今共发现PRKSCH基因的9种随机分布的突变,造成氨基酸链编码过程中的提前终止。第二个被发现的独立型多囊肝相关突变基因SEC63位于6号染色体,已报道突变均发生在外显子2-19,包括2个导致提前终止转录的插入/缺失性突变和2个mRNA拼接突变。
PRKCSH或SEC63突变可引起包括多囊蛋白在内的新合成糖蛋白的成熟障碍,独立型多囊肝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与ADPKD相似,两者可能存在共同致病途径[49]。
3诊断及治疗
辅助检查首选超声影像学诊断,其次可选肝脏CT或MRI扫描,早期可根据独特的影像学特征与其他疾病鉴别[50]。
对于临床表现较为特殊、影像学诊断不能确诊或家族史中首次发病的病人,推荐对上述四个基因进行检测以确诊。主要治疗方法包括经皮穿刺硬化治疗、肝切除或肝移植等。
4风险评估
对于有明确家族史并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的高危个体,推荐对上述基因进行检测。若该个体在上述基因中检测出突变,建议进行肝脏影响学诊断和肝功能评估,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策略,需定期随访。可以考虑放弃生育,若有生育计划,推荐对胎儿进行产前检查或胚胎着床前遗传诊断。
来源:今日遗传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