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肝癌是肝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它的病因主要包括肝硬化、黄曲霉素以及某些致癌的化学药物。根据肝癌的细胞学类型,又可分为肝细胞型肝癌、胆管细胞性肝癌以及混合细胞性肝癌。在我国,肝癌最主要的病因是乙肝肝炎后肝硬化引起的肝细胞性肝癌。根据肝癌的大小又可以分为微小肝癌、小肝癌和大肝癌。
临床表现
1、早期肝癌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若症状较明显,病情大多进入中晚期。常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或以转移病灶为首发表现。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肝区疼痛;
2、肝脏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常见大小不等结节,边缘顿而不齐,常有不同程度压痛;
3、黄疸:黄疸出现较晚,常规在肝癌晚期出现;
4、肝硬化的表现,如腹水增多,血性腹水,腹胀等;
5、恶性肿瘤的全身表现,如进行性消瘦,低热,一般不超过38.5℃,纳差,乏力,营养不良;
6、转移性症状,如转移到肺、骨、脑、淋巴结,且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病理
肝癌又称为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发生在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大体病理形态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1、块状型,比较多见,直径在5到10厘米,如果大于10厘米就称为巨块型,呈圆形,也可以是不规则样,质地较硬,常膨胀性生长。
2、结节型,表现为大小和数目不等的癌结节,直径小于5厘米,与周围肝组织的分界不如块状型清楚,常伴有肝硬化。
3、弥漫型,比较少见,主要是呈米粒或黄豆大的癌结节,弥漫的分布于整个肝脏,组织病理分为肝细胞肝癌、胆管细胞癌和混合型肝癌。
影现学表现
CT表现
(1)平扫:边缘模糊的略低密度灶密度变化与病灶的分化程度大小、肝脏基础病变有关。分化好的易呈等密度,肿瘤大者已易坏死而呈低密度影。原有脂肪肝时病变可呈低密度影及少数病灶,因出血或钙化而呈现高密度影。形态呈膨胀性生长的肿瘤易压迫周围组织形成假包膜,呈晕圈征,浸润性生长者边界模糊。增强CT时,75%到80%来自门静脉血液系统供应,而肝癌的绝大多数血供来自肝动脉,故增强扫描时,早期癌灶密度迅速上升,且超过肝组织密度达到峰值。持续时间短暂,而后迅速下降。
(2)增强:“快进快出”式强化,包膜征。(3)间接征象:肝硬化、门脉高压、门脉主干癌栓、肺转移。
MRI表现
T1WI信号改变:
(1)等低信号占2/3,高信号占1/3;
(2)高信号与病灶内出血、脂肪变性、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以及病灶内金属含量如铜等有关;
(3)小肝癌出现高信号的几率达50%。
包膜:
(1)约70%-80%,分化越好,假包膜出现的几率越高;
(2)包膜内层为纤维组织,外层为受压的血管和新生胆管;
(3)包膜的显示:T1WIPDIT2WI。
T2WI信号改变:
(1)等低信号占10%,高信号占90%;
(2)镶嵌征(mosaicpattern):癌结节被薄的隔膜或坏死分隔,隔膜为纤维组织,在T2WI上为低信号,整个病灶信号分布不均。
超声表现
直接征象:肝内可见实质回声肿瘤,其形态和内部回声与肿瘤的大小及病程有密切关系。
(1)当肿瘤≤5cm时,多呈圆形,低回声或结节状低回声,也可呈高回声,肿瘤周围可伴有声晕,周围及内部彩色血流显示不丰富。
(2)当肿瘤>5cm时,呈圆形或不规则结节状等回声,少数呈结节状高回声,肿瘤周围多有声晕,CDFI示丰富抱球样血流。肝癌伴癌肿出血、坏死液化时,肿瘤呈混合型回声。
间接征象:
(1)肿瘤压迫血管,造成血管变细、绕行、截断;
(2)肿瘤增大或位于第一肝门处时,可压迫肝管引起肝内胆管扩张。
诊断与鉴别诊断
对于肝癌的诊断,主要包括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主要是甲胎蛋白的测定。甲胎蛋白是肝癌诊断的肿瘤特异性指标。诊断阳性的标准是AFP超过ug/L,或者是超过ug/L持续四周以上时间,同时排除活动性肝炎、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以及妊娠。影像学检查主要是CT扫描,尤其是增强CT扫描提示肝癌呈强化灶。治疗上主要强调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采用手术治疗。根据临床统计,小肝癌5年生存率采用手术切除以后,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80%以上。
END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