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院
接诊了两个病例
一个“疑难”
一个“危重”
好在普外科医护团队
精诚合作、妙手回春
为两位患者除了病解了痛
病例一
腹痛60多小时
居然是直径达2.3厘米的
胆结石“溜”进了肠道
……
今年77岁的老陈怎么也没想到
这在医生口中罕见的病例
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异物卡住肠道老人腹痛60个小时
4月初的一天早晨,77岁的老陈吃完两个芝麻圆子,突然出现了腹痛。“一开始我还以为吃坏了肚子。”随着疼痛的加剧,他连午饭都没有精神吃。疼了约60个小时后,医院检查,查出是肠梗阻。医生建议他转院治疗。
随后,家人带着老陈到医院就医。“经检查发现,患者小肠内有个3、4厘米的阴影,起初我们怀疑是骨头之类的异物。”扬大附院普外科主治医师汤晓飞通过CT发现,异物呈圆环形,中间空心,推测密度应该和骨头形态类似。但是通过询问,医生发现,患者近期没有吞咽过类似骨头的硬物。“患者虽然77岁了,但他牙齿是健全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好,所以一般这种情况下,误吞异物的可能性很小。”
但不管怎么样,有一个东西堵住了小肠,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一开始老陈还抱有侥幸心理,想等异物自己排出体外。“但我们分析发现,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异物卡在小肠末端。这段肠管直径在1.5厘米左右,而异物的直径在2.3厘米左右。”扬大附院外科副主任朱云祥表示,从理论上讲,异物无法通过盲肠形成大便排出去。所以建议患者手术把异物取出。
2.3厘米胆结石“溜”进肠道
术中,朱云祥、汤晓飞在患者小肠里取出一个直径2.3厘米的球状体,“可以断定是结石。”朱云祥进一步研究病例发现,原来老陈胆囊和十二指肠之前出现“短路”,形成内瘘。这个异物就是胆囊结石,从胆囊里掉入肠管内。
从患者肠道内取出的结石
“随着结石的增大,重力作用导致胆囊和十二指肠互相压迫,加上炎症的形成,胆囊壁和十二指肠壁压在一起,出现贯通,形成了‘短路’通道。当通道逐渐变大,结石就掉入肠子里。”朱云祥也表示,这属于较为少见的病例。
当老陈看到取出的结石也吃惊,他很少体检,也根本不知道自己有胆囊结石。朱云祥表示,患者比较幸运,如此大的结石直接进入了十二指肠肠道,从而避免了出现严重的胆囊炎、胆管炎,甚至危及生命的化脓性胆管炎。
专家提醒
45岁以上最好每年做定期体检,可及时发现是否有胆囊结石。如果有,应尽早治疗,通过微创进行胆囊切除,创伤也小。但如果一直不治疗任其发展,长期的慢性炎症,会导致胆囊壁增厚,有可能出现恶化,形成胆囊癌。
病例二
87岁高龄
肝硬化、胆囊炎、胆囊结石
胆管结石、胃癌
当这所有的问题
集中到同一位患者身上
看普外科医生如何技高胆大
为其实施微创手术
高龄患者体重直降,一检查患有多种病症
今年87岁的市区居民陈老太(化名),近一段时间体重不断下降,还出现反复腹痛4天,扛不住了才告诉子女。家人连忙将她带到医院就诊。
(图源网络)
检查结果让家人大吃一惊,老人患有严重的肝硬化、胆囊炎、胆囊结石、胆管结石,还有胃癌。“医院的时候体重只有40公斤,肝胆胃都有疾病。”医院胃肠外科主任、普外科主任医师马建明说,这样年龄大、疾病多且复杂的病例很“棘手”,但是家人不愿放弃,坚决要进行手术治疗。
患者的高龄、极度消瘦、血吸虫性肝病造成的肝脏形态异常等机体条件给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普外科马建明医疗团队面临极大的考验——手术?不手术?
手术:手术复杂、难度系数高。不光要切除患者的胃,还要将空肠与食管进行吻合,极易发生吻合口漏液或大出血,每一种纰漏都可能致命。如若术后恢复顺利,能够提高生存质量,延长患者寿命。
不手术:患者很快就会出现幽门梗阻影响进食,甚至出现出血等并发症,前景不容乐观,其生命期限可能仅有几个月。
普外科医生技高胆大,顶住压力为患者手术
经过综合考虑,马建明团队认为做手术利大于弊。面临巨大的手术风险,他们完善相关检查,包括术前评估患者心、肺、肾等主要脏器的手术耐受程度,精心设计手术方案,以及术中、术后风险防范措施。
(图源网络)
在麻醉科、消化内科等科室以及团队成员的共同配合下,马建明果敢地为患者实施全麻下的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术中,在患者的腹部开了5个孔,切除胆囊,切开胆总管取石,并实施胆道Ⅰ期缝合。在解决胆囊疾病后,随即为患者解决了胃癌的问题。患者顺利度过了麻醉、出血等多个生死关口,手术成功。目前,患者恢复良好,已经康复出院。
专家提醒
老年人医院就诊,以防延误病情。不少老年人有一些基础病,如果患有胆囊结石或胃肠道等疾病,加上高龄等因素,治疗会受到限制,手术也会引起一些并发症,这样得不偿失。老年人要定期体检,注意身体的变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END—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字:王诗韵、郭健
图片:王诗韵、网络
编辑:朱婷
审核:仇上斌
素材来源:普外科、扬州发布
你在看吗?戳一下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