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吸虫纲片形科的1种。世界性分布。中国各地广泛存在。除侵害牛、羊外,尚可感染马、驴、驼、狗、猫、猪、兔、鹿以及多种野生动物和人。
肝片形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蠕虫病,又称肝蛭病。寄生于牛、羊的肝脏胆管中,可引起牛羊消瘦、贫血、水肿、生长发育迟缓,发生功能障碍,常造成牛、羊大批死亡。虫体扁平叶状,长20~25毫米,宽8~13毫米。口吸盘位于体前端,腹吸盘位于前端腹面,口孔开口于口吸盘。肝片吸虫幼虫期在螺体内进行大量的无性繁殖,于5~6月份成熟,然后大量逸出。肝片吸虫幼虫期穿破肝表膜,引起肝损伤和出血。虫体的刺激使胆管壁增生,可造成胆管阻塞、肝实质变性、黄疸等。分泌毒素具有溶血作用。肝片吸虫摄取宿主的养分,引起营养状况恶化,幼畜发育受阻,肥育度与泌乳量下降,危害很大。
生活史
成虫寄生在牛、羊及其他草食动物和人的肝脏胆管内,有时在猪和牛的肺内也可找到。在胆管内成虫排出的虫卵随胆汁排在肠道内,再和寄主的粪便一起排出体外,落入水中。在适宜的温度下经过2~3周发育成毛蚴。毛蚴从卵内出来体被纤毛在水中自由游动。
当遇到中间寄主椎实螺,即迅速地穿过其体内进入肝脏。毛蚴脱去纤毛变成囊状的胞蚴,胞蚴的胚细胞发育为雷蚴。雷蚴长圆形,有口、咽和肠。雷蚴刺破胞蚴皮膜出来,仍在螺体内继续发育,每个雷蚴再产生子雷蚴,然后形成尾蚴,尾蚴有口吸盘和腹吸盘和长的尾巴。尾蚴成熟后即离开锥实螺在水中游泳若干时间,尾部脱落成为囊蚴,固着在水草上和其他物体上,或者在水中保持游离状态。牲畜饮水或吃草时吞进囊蚴即可感染。囊蚴在肠内破壳而出,穿过肠壁经体腔而达肝脏。牛羊的肝脏胆管中如被肝片吸虫寄生,肝细织被破坏,引起肝炎及胆管变硬,同时虫体在胆管内生长发育并产卵,造成胆管的堵塞,影响消化和食欲;同时,由于虫体分泌的毒素渗入血液中,溶解红血细胞,使家畜发生贫血、消瘦及浮肿等中毒现象。人体感染可能是食生水、生蔬菜所致.因此在牧场中应改良排水渠道,消灭中间寄主锥实螺,禁止饮食生水、生菜,可使人免受感染。
流行病学
该病的流行除由于当地存在病原、中间宿主、终期宿主外,还由于病畜粪便下水使螺有受感染的机会,以及由于在有螺的地带放牧牛羊或割草喂食它们。小土蜗是半陆栖性淡水螺,在小水坑、水田和排灌渠中广泛存在。
牛、羊肝片吸虫病多发生在夏、秋雨季,但由于此时牛、羊营养状况良好,所以通常不见症状表现。进入冬季以后,特别是春季牛、羊营养状况不良时,临床状况便很快表现出来。肝片吸虫病在多雨的年份广泛流行,在干旱的年份显著减少。当畜群长期放牧在低湿的牧场上时,最易引起高度的侵袭。由于成虫
排卵量大,生活期长,又在幼虫期进行无性繁殖,所以畜群中即使只有少数病畜,只要传播的条件适宜,也可造成流行。
致病作用与症状
症状是不是很明显,要看年龄、感染度与饲养管理的条件。幼畜受侵时危害性较大,羊的危害性比牛的明显。幼畜大量感染时可出现急性型:体温升高,精神萎靡,偶有腹泻,肝区触诊敏感,很快出现贫血,在几天内突然死亡,或转为慢性。一般常为慢性过程,逐渐消瘦,毛粗乱,粘膜苍白,食欲稍有不振。乳牛泌乳量减少,耕牛耕作能力下降,病情重时下颚、胸前、腹下发生水肿,不时出现腹泻,孕畜流产,甚至极度衰弱死亡。检查粪便发现虫卵,可以确诊。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