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腹癌(ampullarycarcinomas)简介
壶腹癌是一种腺癌,位于胰管与总胆管的接合处,称为乏特氏乳头或乏特氏壶腹,好发年纪为60-70岁,其临床症状包括阻塞性黄疸(80%),慢性肠胃道出血合并贫血(30%),腹痛,恶心及呕吐。壶腹部腺癌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约占0.2%。壶腹癌按照免疫组织化学特性可以分为肠型和胰型2类。
目前我们对壶腹癌的遗传背景知道的还很少,近期发表在肿瘤专刊CANCERCELL中的一项研究,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和目标区域捕获测序对壶腹癌的驱动基因(治疗靶点)进行了解析,提供了壶腹癌的遗传景观图,以便为壶腹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分子理论依据。
GenomicSequencingIdentifiesELF3asaDriverofAmpullaryCarcinoma..Feb.
研究思路研究对象共计70个日本患者和个美国患者(其中包括了18例十二指肠癌患者)
研究结果1.通过对成对组织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体细胞突变(平均测序深度X),找到了一个新的驱动基因——壶腹癌特征性驱动基因GLF3,以及其它常见的已知驱动基因(TP53,KRAS,APC等)。
外显子测序肿瘤突变频谱
2.随后对92个基因(包括外显子检测到的变异基因、癌症相关通路基因以及潜在的治疗靶基因)设计探针进行目标区域捕获测序(平均测序深度X)验证,发现了24个驱动基因,其中肠型壶腹癌与胰型壶腹癌高频突变驱动基因频率明显不同,GLF3仍然为壶腹癌特征性驱动基因。
目标区域捕获测序肿瘤突变频谱
3.体细胞拷贝数变异(somaticcopy-numberalterations,SCNAs)分析显示有4个区域出现明显的扩增,2个区域出现明显的缺失,肠型壶腹癌中SCNAs较胰型多。
4.对测序数据进行通路分析,发现肠型壶腹癌中以WNT通路(APC和CTNNB1基因)突变为主,而胰型壶腹癌中以RTK-RAS、P53-Rb通路突变为主。
通路分析结果
5.GLF3功能验证:
利用siRNA敲低GLF3表达水平,发现上皮细胞系的侵袭和迁移能力降低,说明该基因是一个抑癌基因,与外显子和区域捕获测序结果一致。
Knockdown-GLF3侵袭和迁移实验
6.壶腹癌克隆演化分析:
通过一种新的组织分取方法(GlassChipMacrodissection,GCM)将一块儿壶腹癌组织分成27个区域进行外显子组测序(多区域-外显子组测序),说明癌症的进展过程是癌细胞增殖速度加快而产生偶然(二次)突变,伴随着时间推移克隆渐渐分化,产生了其它克隆(亚克隆)。壶腹癌同一肿瘤内的癌症基因组异质性可被证实为“进化”。
克隆演化图
科研之余,温馨提醒:
壶腹癌在初期没有任何症状,若是发现有茶色尿,应尽早求医。
长按识别指纹加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效果最好北京那家医院可以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