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实至名归用者为尚
来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ID:zgsynkzz)作者:董丽丽,周荣斌作者单位: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本文刊登于《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年第41卷第3期专题笔谈栏目DOI:10./j.nk030107引用本文:董丽丽,周荣斌.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救治研究现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41(3):-.摘要: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为临床常见急症,近几年来国内关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救推荐指南、共识不断更新,但由于我国地域医疗水平及医疗资源发展的不均衡,急救体系尚待健全,院内快速多学科合作模式有待完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救治应遵循“降阶梯”思维,应建立规范的诊治流程。年春季启动的中国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救治快速通道建设,将对规范诊疗、简化流程、缩短早期救治时间,切实提高救治成功率,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救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救;急救医疗系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为临床最常见消化道急症,发病率在不同地理范围内差异较大,总体为(48~)/10万,病死率为6%~14%,尤其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病死率可高达30%[1-2]。尽管医疗水平及观念不断进步,国内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指南、共识也不断更新,但由于我国各地区间医疗水平及医疗资源发展极为不均衡,仍缺乏规范化治疗标准,故亟须合理的诊疗思维和规范化的诊治流程来指导临床工作[3-7]。1概述1.1 定义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系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管和胰管等病变引起的出血。根据出血的病因分为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静脉曲张性出血两类。根据出血速度、病情轻重及预后的显著差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又分为一般性上消化道出血和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前者是指出血量少,生命体征平稳的消化道出血,预后相对较好。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多为累及较大血管的出血,病死率或潜在死亡风险极高,占全部上消化道出血的10%~30%[1-2]。其主要特征包括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生命体征不稳定、器官功能障碍,以及临床判断有活动性出血[3,8]。1.2 常见病因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80%~90%为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常见病因包括胃十二指肠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糜烂、糜烂性食管炎、贲门黏膜撕裂及动静脉畸形,其他原因有Dieulafoy病变、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等。静脉曲张性出血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包括严重的消化性溃疡出血、EVB和侵蚀大血管的恶性肿瘤出血,亦见于严重基础疾病出血后对低血红蛋白耐受差者,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3]。1.3 临床表现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多以呕血、黑便为主要临床表现,也有以头晕、乏力、晕厥等不典型症状来急诊科就诊。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则表现为大量呕血与黑便,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表现,以及氮质血症、发热等。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初期可无变化,数小时后持续降低。1.4 风险评估 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具有极高的死亡风险,因此,在急诊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早期风险分层评估,快速筛选出部分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尤为重要。GlasgowBlatchfordscoring(GBS)评分主要基于简单的临床与实验室检查指标,多个研究表明,其在预测临床干预和早期内镜检查方面明显优于其他评分系统,评分≥6时即为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9-12]。高危患者进一步根据病情分为潜在急险患者(生命体征暂时稳定,伴风险因素)、急重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急危患者(呼吸、脉博停止等),根据不同分层采取不同的处置措施,尤其潜在风险患者早期即可通过GBS评分筛查加以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