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减指甲状腺功能减退,甲亢指甲状腺功能亢进,病理相反。个人临床体会,甲亢和甲减有相同病机规律,都气虚,不同的是甲亢多热,甲减多寒,相兼不同,或水湿内停,或脾胃失和,或肝热阴亏,或阳虚不振,或妇人经闭等。有的将甲减归属于“痉”,甲亢归属于“郁”,不太妥当。“痉”是疾病现象,以强直筋急为特征,而甲减临床症状不是单一的;“郁”是病机术语,外感内伤皆可发生,甲亢之症是否“郁”,只有“辨症求机”才能明确。
1.1.1临床症状确认甲减与甲亢,都经过西医的检查确定。甲减,促甲状腺激素(TSH)明显升高,同时伴血清游离T4下降;甲亢,甲状腺分泌的T3、T4等明显升高,促甲状腺激素(TSH)常常降低。
化验结果不是甲减与甲亢的临床症状确认的重点,四诊合参、收集和确认病人生命感应和反应出来的临床症状才是重点。双臂向前平伸直,双手颤抖是甲减和甲亢共有的但不是绝对的临床表现。甲减多畏寒肢冷,腹胀便秘,或月经愆期或闭经,或恶心呕吐,或胸闷短气,或精神不振,或食欲减退,或水肿等等;甲亢多眼睛突起,形体消瘦,或心烦躁热,或心慌心悸,或夜卧不安,易汗出等。
有的病人用西药治疗甲亢,甲亢转为甲减,再治疗甲减,甲减又变为甲亢,无奈,只好甲亢和甲减的药物同时运用。这很不可思议,五藏协调动态平衡失常,药物治疗补偏救弊,和生命之应具有互补性,不应发生这样的弊端。为什么治疗甲亢会转化为甲减,治疗甲减会变成甲亢?与医学理论和医疗模式有关。辨证论治没有这样尴尬的情况。
有一例甲亢病人,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变成了甲减,再针对甲减治疗一段时间,又转成了甲亢,象踩跷跷板,这头压下去,那头冒起来,三四年来如此反复,实在丧失了信心,于年开始看中医。就诊时是甲亢,人消瘦,心烦失眠,脉虚细弦,用益气养阴平肝,以党参30克,黄芪30克,生地20克,麦冬20克,牡蛎30克,龙骨30克,玄参20克,白芍20克等为基本方,随机出入加减,断续治疗不到一年,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多次化验正常。
1.1.2临床病机求证甲减与甲亢以元气亏虚为本,多兼心神不宁,心悸手颤,宜党参、黄芪、生牡蛎、生龙骨等补益元气而平肝宁神为基础,随机加减,阳虚者温阳,阴虚者养阴。
甲减者,元气不足而多阳虚内寒,常见心肺阳气不振,宜用麻黄、桂枝振奋阳气。寒甚用附子、干姜,水气停滞用白术、泽泻、大腹皮,便秘腹胀者配小承气汤,脾虚大便不行用大剂量生白术,精血亏虚大便不行加制首乌、肉苁蓉,血虚月经不行或月经愆期者加熟地、当归。阳虚水气内停,水肿较甚者,用真武汤加麻黄、桂枝,气虚胸闷气短者配红参或西洋参嚼服。
甲减的病机的关键在阳虚不振,麻黄用量宜大不宜小,一般在10-15克,再配桂枝以振奋上焦阳气,以麻黄、桂枝、黄芪、党参、生牡蛎、生龙骨为基本方,根据寒热虚实等病机加减论治。由于腑气不通比较常见,可用大黄以通腑气,轻者用熟大黄,重者用生大黄。
甲亢者,元气不足而多肝旺内热、阴虚,故宜配沙参、麦冬、生地等味,若肺阴不足配百合、知母、天冬,胃阴不足用石斛、玉竹、天花粉,脾阴不足用山药、白芍、茯苓,伤及肾阴用熟地、玄参以育阴,纳气不足加山茱萸、五味子以固元,热甚者加知母、黄柏,津伤内热者加天门冬、玄参、天花粉,肝阳亢盛者加菊花、夏枯草、天麻。
元气亏虚为甲减和甲亢共同的病机性质,甲减在阳虚之寒,甲亢在阴虚之热,同样补益元气,有振奋心肺阳气和濡养肝肾阴津的区别。甲亢多阳热阴虚,处方不宜温燥疏散,用药宜凉宜静,如心烦失眠,用炒枣仁、知母、麦冬以宁心神。甲减多内寒阳虚,处方慎用阴柔寒凉,用药宜温宜行,如多畏寒水肿,用桂枝、泽泻、猪苓以温阳利水。
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炎,多从肝胆少阳论治,宜小柴胡汤、柴胡疏肝散等方。甲状腺结节多血瘀,加莪术、穿山甲、猫爪草破瘀散结,甲状腺炎多热毒蕴结所发,可用肿节风、蒲公英、连翘。“结者散之”,甲状腺炎虽有热毒,但不能只是苦寒清热,要疏肝理气行气,避免寒凝留邪,影响甲状腺的因应调节机制。
1.1.3临床论治宜忌辨证论治有效不更方一说,但效不更方并不是处方用药一成不变,主要指法当守、方宜调。不少病人,集多种疾病于一身,随治疗而变化,用药若不随机调整,难收全效。甲减与甲亢同样如此,都要根据证候病机,在治法的框架内灵活处方,寒热温凉补泻因人而施,君臣佐使随“证”配伍,尤其相兼病机复杂,“合病”“并病”较多者,服药后病情变化各有不同,方药若不随机应变,就难以巩固临床疗效。
西医多用优甲乐、他巴唑等治疗,若初病服用时间不长,量不大,病情平稳者,可停服;若是服药时间太久,剂量较大,需在在保证病情稳定的前提下,逐渐减量直至停药。不停西药,病难以断根。不少甲减病人,服甲状腺素片、优甲乐等数十年,乃至终生,疾病越来越多。有一病人服甲状腺素片三十多年,后来陆续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到中医门诊时,70多岁,已是百病缠身。
甲减与甲亢要获得彻底康复,医患的配合很重要。从中医角度分析,甲减和甲亢是元气亏虚,阴阳的动态平衡机制失常,气、血、水液的化生转化异常,奢望短期康复,是不可能的。现在人特别心浮气躁,治病也没有耐心,不是症状一缓解就停药,就是服药稍久见效不明显就改弦更张,半途而废比比皆是。
1.1.4生活调护莫过劳,莫熬夜。甲亢容易心烦而怒,注意静养,不能过劳,心态平和,莫要发怒,忌辛辣燥热饮食,以养护其阴;甲减本为阳虚不振,易水气内停,注意活动,不要太静,忌寒凉饮食,避风寒,以顾护其阳。
曾经治疗一甲亢病人,每天工作很辛苦,连服药时间都难以保证,断断续续半年余,总是反反复复。甲亢和甲减本元气亏虚,过劳耗气,怎能治愈?尤其甲亢阳热,气更易虚耗,休息调养十分重要。
1.1.5用方:小柴胡汤:见发烧。
柴胡疏肝散:见痞满。
1.1.6临床医案举例:例一:
刘女,20岁,年7月8日初诊。甲减、闭经半年余。发病时在北京读书,医院治疗二月无效。医生提出要用优甲乐等治疗,患者母亲不愿采用补充替代式的治疗,故来我门诊。就诊时,患者怕冷,稍有空调则口唇发绀,身冷而抖,饮食则欲吐,无水肿,不大便,双手平伸颤抖不已,体形面容清瘦,唇淡白无华,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化验:T3:2.82,T4:2.72,TSH:21.41。阳气虚弱,肺寒不振。
处方:麻黄15克,桂枝15克,熟附片(先煎)20克,党参30克,黄芪30克,当归15克,陈皮15克,茯苓30克,生牡蛎30克,炙甘草10克,生姜(拇指大)五片,大枣(撕破)35克。五剂。
年7月15日诊。所有症状均明显减轻,但大便干结困难,唇红润,面部发疹,阳气来复,精血亏虚,仍用上方加减。
处方:麻黄15克,桂枝15克,熟附片(先煎)20克,党参30克,黄芪30克,制首乌20克,当归20克,肉苁蓉20克,陈皮15克,生牡蛎30克,炙甘草10克,生姜(拇指大)五片,大枣(撕破)35克,五剂
年7月25日诊。化验甲功指标明显好转,基本接近正常,症状欲解,大便不干,但无便意,脉细弱,舌淡红苔薄白。腑气不行,加熟大黄和降之。
处方:麻黄15克,桂枝15克,熟附片(先煎)20克,党参30克,黄芪30克,制首乌20克,当归20克,肉苁蓉20克,陈皮15克,熟大黄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拇指大)五片,大枣(撕破)35克,五剂。
年8月5日诊。大便正常,月经未至,症状消失,脉沉细弱。肾阳亏虚,精血不足,加强补肾。
处方:麻黄15克,桂枝15克,熟附片(先煎)20克,党参30克,黄芪30克,制首乌20克,当归20克,肉苁蓉20克,陈皮15克,巴戟15克,仙茅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拇指大)五片,大枣(撕破)35克,守方服。
年8月30日诊。月经来潮,三天净。无明显症状,没有化验复查。因要出国留学,要求开中成药出国后继续服。予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以温脾肾之阳,用通宣理肺丸代麻黄桂枝以振肺阳,乌鸡白凤丸养精血,嘱慎生冷饮食,注意防寒保暖。症状虽愈,但甲减乃元阳根本不足,故坚持服药,温补元阳,只有元阳恢复,病才能痊愈,否则可能复发。
例二:
王女,29岁,年3月8日初诊。头昏晕,双手颤抖麻木,身冷十余天,医院化验检查,诊断为甲减,拒绝服优甲乐,故来我门诊。其脉沉细弱,舌淡红苔薄白。辨为阳虚内寒,治当温阳益气散寒。
处方:党参30克,黄芪30克,生牡蛎30克,熟附片15克,干姜15克,当归15克,陈皮15克,桂枝25克,白芍25克,炙甘草10克,生姜(拇指大)五片,大枣(撕破)35克,二剂。用水浸泡一小时后,大火熬开,改小火煎半小时服,煎三次。
年3月12日复诊。头昏、手抖、手麻解,仍然手冷、身冷,上楼或跑动时心慌,腹痛欲便,便后痛解,右脉虚大而浮,左脉沉细而弱。元气亏虚,阳气不足,仍大补元阳。
处方:黄芪60克,生牡蛎30克,熟附片15克,干姜15克,当归15克,陈皮15克,桂枝25克,白芍25克,炙甘草10克,生姜(拇指大)五片,大枣(撕破)35克,五剂,煎服同前。
年3月22日三诊。手足浮肿一周,手抖复发加重,心悸身冷,夜多噩梦害怕,脉沉弱,舌淡苔薄白润。阳虚气弱,治以振奋阳气、利水消肿。
处方:熟附片15克,干姜15克,当归15克,陈皮15克,党参30克,黄芪30克,生牡蛎30克,麻黄15克,泽泻20克,肉桂10克,猪苓15克,四剂。
年3月30日四诊。心悸减轻,噩梦大减,手足肿减轻,鼻流清涕,夜间咽干痛,此寒邪束肺,郁客咽喉,麻黄、干姜温肺散寒,治疗不变,继续上方四剂。
年4月9日五诊。心悸、身冷、鼻涕、咽痛等症解,手足肿未消,又鼻血、牙齿出血二天,脉沉弱,舌淡苔薄白。去黄芪加白芍以敛营。
处方:熟附片15克,干姜15克,当归15克,陈皮15克,猪苓15克,党参40克,生牡蛎30克,麻黄15克,泽泻20克,肉桂10克,白芍30克。
年5月3日六诊。服药一天后,鼻血、牙齿出血消失,手足肿消,除手足心烧热、汗出外,其余症状亦完全消失,月经基本正常。上方共服十五剂,其间化验一次,除TSH稍高外,其余均正常。甲减属顽疾,坚持服药,还是以补阳为主,辅以滋养精血。
处方:熟附片15克,干姜15克,当归15克,熟地15克,麻黄15克,生牡蛎30克,党参30克,黄芪30克,白芍30克,肉桂10克,泽泻10克,五剂。
年5月17日七诊。过于劳累,手轻微发抖。
处方:熟附片15克,干姜15克,当归15克,熟地15克,麻黄15克,生牡蛎30克,党参30克,黄芪30克,白芍30克,肉桂10克,生龙骨30克,嘱守方坚持,即便化验正常,也不要过早停药,若不愿继续喝汤剂,可服附子理中丸,至少坚持半年以上。
年11月17日通过QQ求医:上方服约一月,查化验正常,无不适,年6月底停药。过于劳累,数日前又出现手抖,肢肿,且手足发黄,大便不通。回复:阳虚湿郁,温阳除湿为法。
处方:黄芪20克,党参20克,麻黄10克,桂枝15克,白术15克,猪苓15克,茵陈20克,牡蛎30克,泽泻15克,槟榔15克,炙甘草6克,熟附片10克,陈皮10克。有效则守方服,半月后联系。
年11月26日QQ:黄老师,我的手不肿也不黄了,手和脚也不冰凉了,手还是在抖,大便还是解不出。
回复:温补阳气,滋养精血,健脾强运,11月17日方去猪苓、泽泻、茵陈,加制首乌15克,肉苁蓉15克,用生白术40克。
年12月1日QQ:黄老师,我现在手也不怎么抖了,大便比以前好一点,不过还是不好解,感觉肠子不蠕动一样,每天正常吃,可五六天才解一次,而且特别干。不好解,我每次都用开塞路,这两天我又感冒了,一身疼,咳嗽,喉咙有痰咳不出来,这药继续吃吗?我吃完了2付了。
回复:要治疗新感,疏散外邪。
处方:黄芪20克,党参20克,麻黄10克,桂枝15克,生大黄10克,羌活10克,桔梗10克,法半夏10克,当归10克,枳实15克,陈皮10克,生甘草6克。先服一剂,有效但没有好,就再服一剂,至感冒好为止。
年12月2日QQ:谢谢,黄老师!吃了中药,昨晚虽然在发烧,但喝了中药出了汗,今天身上不痛了,不发烧了。
回复:感冒好了,如果大便还是不好解,就在年11月26日的处方上,加生大黄10克。
年12月11日QQ:黄老师,我现在手不肿了,只要我不累,我的手就不会抖。大便好多了,两天解一次。现在就是我的腰疼,有点像往下坠胀疼。
回复:肾虚精亏,处方调整如下:
黄芪20克,党参20克,麻黄10克,桂枝15克,生白术40克,生牡蛎30克,杜仲20克,炙甘草6克,熟附片10克,陈皮10克,制首乌15克,肉苁蓉15克。嘱:大便难则加大黄10克,大便通畅则不用大黄。可守方服用数月,病情变化及时联系。避免劳累,停汤药后,服附子理中丸配补中益气丸半年以善后。年元旦回川,其丈夫告之,一年未复发。
例三:
李女,34岁,年5月7日初诊。荨麻疹、胆结石,胆囊炎数年,三月前体检发现甲减、甲状腺结节,服优甲乐治疗。就诊时:偶尔胃烧、耳鸣、头昏,易疲乏,大便稀顺畅,饮食可,睡眠佳,荨麻疹时常发作,面色略显晦暗,脉小滑,舌淡红舌边瘀点,苔薄白。B超:胆囊未见。服优甲乐时化验:TSH-5.(参考值0.27~4.2),T3-2.73(参考值2.3~4.2),T4-1.(参考值0.7~1.48)。彩超:甲状腺饱满并不均质改变,请结合甲功。甲状腺左叶低回声,建议复查。双乳腺增生,双乳实性结节(RⅠ-RADSⅢ类),右腋下小淋巴结节。肝郁、风郁、热郁,疏肝解郁清热,佐以疏风宣肺。
处方:姜黄10克,茵陈15克,柴胡15克,枳壳10克,黄连10克,栀子10克,茯苓15克,白芍10克,麻黄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五剂。
年5月16日复诊:服中药后即停服优甲乐,疲乏、耳鸣加重,耳鸣如蝉,严重时难以入睡,晚上服药胃有烧热感,脉细弱,舌淡红齿痕浅。元气不足,仍以解郁清热为主,加参芪补气。
处方:姜黄10克,茵陈15克,柴胡15克,枳壳10克,黄连10克,栀子15克,茯苓15克,白芍10克,麻黄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黄芪24克,党参24克,十剂。
年5月29日三诊:开始服药时耳鸣或觉加重,坚持服药后,疲乏、耳鸣都逐渐减轻。其间出差停药两天。脉虚细弱,舌淡红苔薄白。上方去茯苓加桂枝,以振奋阳气。
处方:姜黄10克,茵陈15克,柴胡15克,枳壳10克,黄连10克,栀子15克,白芍10克,麻黄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黄芪24克,党参24克,二十剂。
年6月17日四诊:耳鸣未解,夜作昼安,大便稀早上两次,睡眠佳,脉虚,舌淡红苔薄白。热渐轻,去栀子加白术。
处方:姜黄10克,茵陈15克,柴胡15克,枳壳10克,黄连10克,白术10克,白芍10克,麻黄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黄芪26克,党参26克,十四剂。
年7月4日五诊:停优甲乐二月余。6月25日体检复查:TSH-10.72(参考值0.27~4.2),T3-2.7(参考值2.3~4.2),T4-0.84(参考值0.7~1.48),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参考值~),直接胆红素9.15(参考值小于6.84),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12(参考值13~35),甲状腺回声不均匀,B超胆囊未见,乳房结节、纤维瘤,低回声团左(2.0×1.0)右(0.9×0.4)。情绪低沉,闷闷不乐,月经量又减少,疲乏,耳鸣,凡吃早饭后则解大便2次,质稀,脉虚细涩,舌淡红瘀点少许,苔薄白。脾虚肝郁,清阳不升,阳气不振。
处方:姜黄10克,郁金15克,升麻10克,枳壳10克,葛根15克,白芷10克,炒白术20克,白芍10克,麻黄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黄芪25克,党参25克,十剂。
年7月18日六诊:荨麻疹仍然时有发生,近数日又出现胸闷气短,且睡眠欠佳,多汗,早饭前后各大便一次,稀。脉细弱,舌淡红苔薄白中根部淡黄。仍然补脾疏肝,振奋阳气。
处方:姜黄10克,茵陈15克,厚朴10克,枳壳10克,黄连10克,生牡蛎30克,白芍10克,麻黄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黄芪25克,党参25克,十三剂
年7月30七诊:荨麻疹已经一周没有发生,汗出明显减轻,胸闷、气短无变化,睡眠欠佳,月经量少,脉虚细,舌淡红暗,苔薄白腻。虚实夹杂,元气难复,加大参芪用量。
处方:姜黄10克,茵陈15克,苍术10克,知母10克,桂枝10克,生牡蛎30克,白芍10克,麻黄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黄芪30克,党参30克,十四剂。
年8月13日八诊:仍疲乏,睡眠差,但精神佳,心情愉快,手肿二天自行缓解,胸闷气短加重,脉沉弱,舌淡红齿痕苔薄白。肝郁气虚,阳气不振,大气下陷,调整处方:
麻黄10克,桂枝10克,黄芪30克,党参30克,郁金15克,当归10克,茯苓10克,青皮10克,白术10克,川芎10克,炙甘草6克,十四剂。嚼服红参指甲大小二片,或一日一、二次,或一日三、四次,视劳累情况而定。
患者一直是煎药机熬药,此后改为自己熬药。每剂三煎,每剂服药时间的长短,视熬药量和喝药量而定,每次煎药以熬好药后水液盖过药面为标准,保证每味药都能熬出来;喝药量以胃不难受为原则,防止过大损伤胃气,每天服三次。
年8月29日九诊:荨麻疹一月没有发生。嚼服红参三天后,胸闷气短消失,疲乏减轻,睡眠可,但月经量越来越少,时或觉右胁隐隐不舒,舌偏暗红苔薄白,脉细涩弱。以振奋阳气、温补气血为主。
处方:麻黄10克,桂枝10克,黄芪25克,党参25克,熟地15克,当归10克,茯苓10克,山茱萸10克,白术10克,黑附片(先煎)6克,炙甘草6克,十剂。继续配服红参。
年9月14日十诊:医院抄方,医生将山茱萸抄成了吴茱萸,服药后胸闷加重,舌瘀点偏暗,脉沉涩。瘀血渐显,加破瘀散结之品,红参继续嚼服:
麻黄10克,桂枝10克,黄芪25克,党参25克,熟地15克,当归10克,茯苓10克,山茱萸10克,白术10克,黑附片(先煎)6克,莪术15克,炙甘草6克。六剂后出现胃痛、耳鸣,去山茱萸加白芍15克,七剂。
年10月10日十一诊:国庆海边旅游,受风发烧,服藿香正气胶囊后,烧解,今头紧缩样疼痛,咽中痰不利,阴道流黑色分泌物,量极少。其余症状没有复发,脉沉细弱,舌淡红苔薄白。风寒凝滞头痛,先去阴寒。
处方:桂枝15克,白芍15克,党参20克,制川乌(先煎)10克,细辛10克,羌活10克,当归10克,藳本10克,炙甘草6克,生姜(拇指大)五片,大枣(撕破)五枚。二剂。
年10月13日十二诊:一剂,头痛消失,二剂坚持服完。怕冷,脉涩,舌偏红苔薄腻,舌边齿痕。阴道仍有渣滓样黑色物排出,此瘀血外出之兆。B超:胆囊充满结石?肝外胆管扩张。甲减复查:TSH:6.52(正常值0.53-6.05),T4:8.72(正常值8.3-15.06),T3:4.32(正常值4.13-6.54)。化验已经接近正常,B超胆囊已见,荨麻疹没有复发,效果已见。苔薄腻为夹湿之象,仍攻补兼施,辅以化湿破瘀:
处方:厚朴15克,莪术15克,川芎15克,桃仁15克,桑寄生15克,党参25克,桂枝10克,黑附片6克(先煎),炙甘草6克,麻黄10克,三剂。
年10月20日十三诊:阴道黑色物净。14日月经来潮,较上次月经提前3天,量增多,近6天净,无血块,自认为这次月经,是数年最好的一次月经。面色红润,无明显自觉症状,脉沉弱,舌淡红齿痕苔薄白。久病顽疾,断根仍需时日,患者苦于看病往来奔波,影响工作,希望能有长服之方。故拟一方补益气血、振奋阳气、破瘀利胆,愿能尽愈诸病。
处方:麻黄10克,桂枝10克,黄芪25克,党参25克,熟地15克,当归10克,茯苓10克,白芍15克,白术10克,黑附片(先煎)6克,莪术15克,姜黄15克,炙甘草6克。嘱其若无其它变化,可守方服用,择期进行实验室复查,视情况配合红参
例四:
王男,30岁,年2月6日初诊。甲亢数年,长期失眠,服他巴唑、安定等药。最近失眠加重,每晚睡不足三小时,甚至彻夜不寐,心悸不宁,口干,精神不振。舌红少苔,脈弦劲有力。气虚,且心阴亏损,心火亢甚,治以益阴泻火辅以益气。
处方:黄连10克,阿胶10克(烊化),炙甘草10克,黄芩15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柏子仁15克,白芍20克,酸枣仁20克,党参2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麦冬30克,五味6克,二剂。
年2月9日复诊。服药当晚,睡眠佳,续服心悸、口干消失,精神佳,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方药不变。四剂后,自觉症状消失,再五剂后中断治疗。
例五:
赵女,65岁,年9月6日初诊。甲状腺癌术后,甲减数年,肺炎住院治疗出院一月。就诊时,恶风汗出,乏力,气紧气粗,胸闷不舒,左侧咽痛,脉来沉细。气虚肺寒,阳气不振,肺气不利,益气散寒利肺。
处方:麻黄15克,陈皮15克,桂枝15克,白芍20克,党参30克,黄芪30克,杏仁20克,桃仁20克,炙甘草10克,生姜(拇指大)五片,大枣(撕破)35克,三剂。
年9月9日复诊。恶风解,乏力明显减轻,但汗出增多。肺气开发,腠理疏通,但卫阳不足,上方加附子温阳。
处方:麻黄15克,陈皮15克,桂枝15克,熟附片(先煎)15克,党参30克,黄芪30克,杏仁20克,桃仁20克,炙甘草10克,生姜(拇指大)五片,大枣(撕破)35克,三剂。
年9月13日。汗大减,恶风乏力,气紧气粗等症均消失,夜间口渴、左耳下热痛一天。阳虚内寒而渴,寒郁化热则耳下热痛,仍当振奋阳气,故治疗不变,守上方五剂。嘱:若服药后口渴、耳热等好转,可常服此方。
中科白癜风恢复美丽黄皮肤全国白癜风医学高峰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