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经胆囊管球囊扩张取石及C管引流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分医院年3月至11月15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经胆囊管球囊扩张胆管取石及C管引流术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3个月以上随访。
结果:15例均完成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89±18)min,术中出血量(34±21)ml,腹腔引流留置时间(4.7±1.5)d,肛门排气时间(25.7±9.4)h,术后住院时间(7.2±1.3)d。随访期内,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胆漏出现,无胆管炎、胆管狭窄及结石残留。
结论:腹腔镜经胆囊管球囊扩张胆管取石及C管引流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
腹腔镜;胆囊管;球囊扩张;肝外胆管结石;C管
胆石症是腹部外科常见病、多发病,手术是目前治疗的金标准,一般的胆道结石经胆总管切开取石后,常须放置T管引流,但在临床实践中,T管引流表现出诸多缺陷。大多数学者认为,除了胆管内严重的感染、胆管的狭窄、缺损或切断,经矫治成形手术后常需在胆管内放置T管作为支撑引流,以防止胆管再度狭窄外,对于临床上最常见的胆石来说,尽量少用T管引流是属合理。
因此,胆道手术时,在去除病灶的同时如能保全胆管的自然解剖生理,仍是肝胆外科的难点问题。近年来,在前人经验基础上,笔者采用腹腔镜经胆囊管取石及C管引流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取得了良好效果。与传统术式相比较而言,此术式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保持胆管连续性等优点。随着经验的积累,手术技巧日渐娴熟,笔者对手术方式又加以细化及改进,自年3月至11月,医院肝胆外科为15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经胆囊管球囊扩张胆管取石及C管引流术,手术效果可靠。
二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
自年3月至11月,医院肝胆外科为15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经胆囊管球囊扩张胆管取石及C管引流术,其中男性6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47.1±10.2)岁,体质量指数(22.86±3.21)kg/m2。术前常规行超声检查和(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排除肝内胆管结石、胆道蛔虫、胆道肿瘤或合并原发性Oddi括约肌功能异常。15例患者均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术前签署由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的患者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
二、方法
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取头高足低、左侧倾斜30°仰卧位,采用常规四孔法,均由同一术者及助手操作,术中显露Calot三角,游离胆囊管,钛夹夹闭胆囊管远端,于钛夹下方横形切开胆囊管约1/3圈,再纵行沿胆囊管切开至与胆管交汇约0.3cm处,经胆囊管切口在导丝引导下置入柱状球囊,分次逐级扩张胆囊管及胆囊管肝管汇合处,初始压力为4个标准大气压,维持1min,间歇30s,再用6个标准大气压扩张1min,间歇30s,再增至8个标准大气压扩张1min,充分扩张胆囊管与胆管汇合部呈“圆柱状”,胆道镜经胆囊管切口进入胆管行网篮取石或球囊取石,确认无结石残留、胆管冲洗后,距胆囊管切口处离断胆囊管,常规行胆囊切除,经胆囊管残端插入C管(6~8Fr,聚乙烯细小软管)至胆总管中,钛夹夹闭收紧C管,由C管注水确认无外漏后,将C管由右锁骨中线穿刺孔引出体外固定,文氏孔留置腹腔引流管自腋前线穿刺孔引出固定。术后第3天常规行C管造影,确认无残余结石、胆总管下端通畅,患者无不适症状,术后3~5d拔除C管。
三、统计学方法
所用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并发症发生统计例数。
三结果15例患者均完成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89±18)min,术中出血量(34±21)ml,腹腔引流留置时间(4.7±1.5)d,肛门排气时间(25.7±9.4)h,术后住院时间(7.2±1.3)d。术后随访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胆漏出现,无胆管炎、胆管狭窄及结石残留等并发症。
四讨论1.术前影像学评估:术前影像学检查尤为重要,MRCP诊断胆管结石具有较
高敏感度及特异性(90%),可以直观显示结石数量、大小、部位及可能存在的胆管变异。术前常规行超声和MRCP检查,确诊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排除肝内胆管结石、胆道蛔虫、胆道肿瘤、胆管解剖学变异及原发性Oddis括约肌功能异常者。
2.经胆囊管球囊扩张胆管取石的可行性:胆囊管是连接胆囊与胆总管之间的管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胆囊起始部内壁黏膜形成螺旋状皱襞,称为Heister瓣;另一部分是平滑肌,其靠近胆总管,壁中的弹性组织与胆总管相似。胆囊管螺旋瓣的肌肉具有收缩功能、舒张功能,起到促进胆汁排泄的作用。胆囊管本身具有括约肌功能,亦可协调协调胆囊充盈。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处类似一个倒放的圆锥,其汇合处的直径远远大于胆囊管、胆总管的直径。胆道梗阻时,胆囊管直径可扩张到10mm或以上,而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处扩张程度更为明显。此解剖学特点为胆囊管球囊扩张胆管取石创造了客观条件。
此外,ERCP术中乳头球囊扩张取石技术已日渐成熟。多项研究表明,十二指肠镜下球囊扩张胆道取石取得了良好效果,避免了乳头括约肌切开,维持了原有解剖学特征[6-9]。在此理论基础上,笔者不断探索研究,采用腹腔镜经胆囊管扩张取石及C管引流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手术方式,15例患者均取得了成功,达到了微创化治疗的目的,术后效果良好。
3.技术操作要点及安全性:手术操作时先行胆囊管远端夹闭,避免操作中结石掉入胆管;保留胆囊作为牵引,便于Calot三角显露及胆管扩张取石;导丝引导下置入柱状球囊至胆囊管、胆管内,快速有效。这些操作为后续术程奠定良好基础。
笔者根据患者的体质量指数选择球囊扩张压力,如果体质量指数<20kg/m2,选择4~6个标准大气压;如果体质量指数≥20kg/m2,选择6~8个标准大气压。如果压力过低,胆囊管扩张不理想,不便于经胆囊管取石;如果压力过高,致Heister瓣及黏膜下肌层撕裂,引发黏膜下血肿,有引发感染、穿孔及胆漏等并发症可能。因此,在行胆囊管球囊扩张时,笔者选择分次、逐级增加压力的扩张方式,直至胆囊管扩张效果满意。完成胆管取石后,经胆囊管切开置入C管至胆管内,沿胆囊管纵轴方向紧贴C管钛夹夹闭收紧C管,注意钛夹不可夹入太深,以免钛夹尖端导致医源性胆管损伤,但钛夹夹闭不全易致术后出现胆漏,因此在收紧C管时,注意力度及夹入深度适宜,必要时可镜下缝合固定C管。在正确的手术技巧下并不增加胆道损伤的风险。
4.创新点及优势:笔者前期的研究已表明,腹腔镜经胆囊管取石及C管引流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效果优于传统手术方式,该手术优点是经“自然孔道(胆囊管)”行胆道探查及引流,避免了胆总管切开所致的医源性损伤,保持了胆管的连续性及完整性,降低了胆道探查术后诸多相关并发症[4]。前期术式为便于取石,笔者常行胆囊管与胆管汇合处微切开,留置C管后需重新塑形胆囊管开口。在原有术式的基础上,笔者不断探索及改进术式,现采用经胆囊管球囊扩张胆管取石,避免了胆囊管与胆管汇合处切开;同时,手术方法更为简单,减少了镜下缝合操作,大大节约了手术时间。
以往对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常采用双镜或三境联合的手术方式,需分次进行手术,而腹腔镜经胆囊球囊扩张取石及C管引流一次手术即可彻底解除病患,降低了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节省了医疗资源。
综上所述,腹腔镜经胆囊管球囊扩张胆管取石及C管引流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具有微创优势,患者易于接受,安全可靠、效果良好。由具有丰富经验的腹腔镜专科医师施行该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贾蓬勃,医院肝胆外科
来源: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9(1)
互联网外科学院由医生移动协作平台技术服务商——北京和缓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更加便捷、高效的外科培训学院官方-转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