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研究者发现,约有1/5的患者在内镜下止血成功后发生再出血。首次出血的严重程度和血清胆红素水平可预测再出血风险。
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是治疗性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基石,伤口出血是ES的最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介于0.8%~2%。既往很少有关于ES术后迟发性出血治疗的研究。为此,医院胃肠与肝病科对15年间例ES术后迟发性出血患者的数据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为了识别初步成功内镜下止血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研究者分析了ERCP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各项参数,包括年龄、性别、血液生化、共病、内镜诊断、壶腹周围憩室、ES术后即刻出血、针刀预切括约肌切开、迟发型出血严重程度、迟发型出血时的内镜下特征,以及内镜下治疗的类型。
这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3岁,男性占66%。结果共有35例(21.7%)在ES术后迟发型出血内镜下止血成功后发生再出血。首次迟发型出血发生在术后2小时~15天(平均3.4天)。
单变量分析显示,恶性胆道狭窄、血清胆红素水平>10mg/dl、最初出血严重程度,以及出血倾向,均为再出血的显著预测因素。在多变量分析中,血清胆红素水平>10mg/dl和最初出血严重程度仍是显著预测因素。
23例患者的再出血经1次内镜下止血治疗后即得到控制,6例患者接受多次内镜下治疗(每例2~7次)后得到控制,即82.9%的患者可通过内镜下治疗后控制再出血。4例患者需接受经动脉栓塞治疗,1例接受了手术。这5例患者的ES术后迟发型出血较严重。1例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死于再出血。
研究者总结指出,大约1/5的ES术后迟发型出血患者在内镜下止血成功后会发生再出血。首次出血的严重程度和血清胆红素水平>10mg/dl是再出血的预测因素。研究者建议根据这些变量对此类患者进行风险分层,并进一步探索降低再出血风险的治疗策略。
鍖椾含涓鍖婚櫌鎬庝箞鏍?鐧界櫆椋庢不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