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功检查项目临床意义(10项)
项目名称
缩写
临床意义
尿素
UREA
参考值:血清/血浆1.7~8.3mmol/L(尿素氮5~23mg/dL)
浓度升高可引起三类氮质血症:肾前性氮质血症,肾性氮质血症,肾后性氮质血症.浓度降低一般见于婴儿,孕妇等,无意义.
尿素氮增高可见下列三种情况:(1)肾性增高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中毒性肾炎、严重肾盂肾炎、肾结核、肾血管硬化症、先天性多囊肾和肾肿瘤等引起的肾功能障碍。尤其是对尿毒症的诊断有特殊价值,其增高程度与病情严重性成正比,如氮质血症期UREA超过9mmol/L,至尿毒症期UREA可超过20mmol/L,有助于病情的估计。(2)肾前性增高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重度烧伤、休克、消化道大出血、脱水、严重感染、糖尿病酸中毒、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肝肾综合征等。(3)肾后性增高见于因尿路梗阻增加肾组织压力,使肾小球滤过压降低时,如前列腺肥大、肿瘤压迫所致的尿道梗阻或两侧输尿管结石等。减少:临床意义较小,偶见于急性肝萎缩、中毒性肝炎、类脂质肾病等。尿素浓度降低常见于:严重的肝坏死。
尿酸
UA
参考值:血清/血浆女性~μmol/L,男性~μmol/L;尿液:≤4.76mmol/24h
浓度升高多见于痛风,白血病等,肾功能受损也会增高,但不作为指标;降低见于剥脱性皮炎等.
尿酸增高:血尿酸测定对痛风诊断最有帮助,痛风患者血清中尿酸常增高。核酸代谢增加: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肾脏疾病:急性或慢性肾炎时,血中尿酸显著增高,其增高程度较非蛋白氮、尿素氮、肌酐更显著,出现更早。由于肾外因素对尿酸的影响较大,故血尿酸升高程度往往与肾功能损害程度不平行。其他:氯仿中毒、四氯化碳中毒、铅中毒、子痫、妊娠反应、饮食中脂肪过多、肥胖、糖尿病等。尿酸减少:遗传性黄嘌呤尿症和剥脱性皮炎等。
肌酐
CR
参考值:
苦味酸法:血清/血浆女性53~97μmol/L,男性80~μmol/L;尿液女性97~μmol/24h,男性~μmol/24h
酶法:血清/血浆女性44-umol/L,男性53-umol/L;首次晨尿:-umol/L;24小时尿:6.6-15.0mmol/d;
肌酐浓度反应肾脏损害、尿路通畅性等肾功能,是一项比尿素尿酸更特异的肾功能指标,受饮食等因素的影响较少,与疾病严重性平行.
血浆肌酐浓度反映肾脏损害、肾小球滤过率、尿路通畅性等肾功能,是一项比尿素、尿酸更特异的肾功能指标。因为肌酐浓度受饮食、运动、激素、蛋白质分解代谢等因素的影响较少。肾脏代偿与储备能力强,只有肾功能明显受损才使肌酐浓度升高。肌酐增高:肾病初期肌酐值常不高,直至肾实质性损害,血肌酐值才升高。其值升高3~5倍提示有尿毒症的可能,升高10倍,常见于尿毒症。如果肌酐和尿素氮同时升高,提示肾严重损害,如果尿素氮升高而肌酐不高常为肾外因素所致。肌酐降低:肾衰晚期、肌萎缩、贫血、白血病、尿崩症等。肌酐含量的测定常用于肾功能的评价。
尿微量白蛋白
MALB
参考值:尿液<30mg/L血清/血浆35~53mg/L
是预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血管损伤的敏感指标。
尿微量白蛋白是检测血管损伤的重要指标,是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肾病血管损伤的指标,对判断疾病发生、发展、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胱抑素C
CYS-C
参考值:0~1.03mg/L。
升高:见于肾病综合症、肾小球滤过功能疾病、高血压病肾损害、肾移植术后功能损害、糖尿病肾病等疾病。
肾小球滤过率(GFR)是检测肾功能的最直接的指标,在肾病早期就出现GFR的降低。准确的肾小球滤过率的检测能够反映肾病的进程,指导用药从而避免肾脏功能的损伤。目前,常用肌酐清除率的方法来评价肾小球滤过率。血清中的肌酐中度特异,但是灵敏度低,只有当GFR下降到50%或更低时才有显著升高。并且肌酐的升高受肌肉重量,体表面积,饮食摄入影响很大,也就是说和年龄,性别,身高都会影响肌酐量。胱抑素C(Cys-C)是一种小分子量的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所有的有核细胞都能稳定地产生Cys-C。Cys-C几乎完全被肾小球滤过,然后由肾小管重吸收,并且肾小管不分泌,也不通过肾小管排泄。Cys-C不受炎症反应、性别、肌肉以及年龄变化的影响。所以Cys-C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反映肾小球滤过率的指标。
β2-微量球蛋白
BMG
参考值:血清0.8~1.8mg/L;尿液0.03~0.10mg/24h。
升高:见于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或滤过负荷增加等。
降低:临床偶见于镰状细胞贫血性肾病,是由于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增多。
BMG是一种低分子量的蛋白质,分子量大约为。人的血、尿液、脑脊液中都含有BMG。检测血清中的BMG利于肾功能失调、恶性肿瘤的诊断并有利于对疾病治疗、预后的评估。BMG正常时可透过肾小球,在近端肾小管几乎全部被重吸收和降解。急性肾炎、慢性肾炎及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因肾小球滤过率及肾血流量降低,血清中BMG升高。并比血清肌酐浓度升高更早、更显著。
高血压、糖尿病等引起的肾损伤均有血清BMG的升高,具有早期诊断意义。
尿中的BMG的浓度主要与肾小管的发育和功能有关。当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时,尿中的BMG浓度明显增加,称为肾小管性蛋白尿,主要见于以下疾病:肾盂肾炎、抗生素中毒性肾病、重金属中毒引起的肾小管损伤等。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
NAG
参考值:0.3~12U/L
升高:见于急慢性肾炎,休克引起的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症、中毒性肾病等。
NAG是一种溶酶体酶,又称尿酶,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中。在前列腺和肾近端小管中含量最高。正常情况下,血清中NAG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从尿中排泄。尿中NAG的升高是肾脏疾病的早期表现,是肾小管损伤的敏感指标。肾移植患者,尿NAG测定可早期发现排斥反应,一般在临床指征前1-3天即有尿NAG增高。目前把mALb和肾小管标记蛋白(NAG等)作为早期发现和监控糖尿病合并症的常规指标。另外,尿NAG的监测在多种肾实质疾患中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是肾脏损害的较敏感指标,增高见于急慢性肾炎,休克引起的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症、中毒性肾病等。
视黄醇结合蛋白
RBP
参考值:血清25~70mg/L,尿液<0.7mg/L
用于检测人体血清或尿液中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含量。
RBP是血液中特异结合维生素A的结合蛋白,在维生素A的代谢中起重要作用,由肝脏合成,广泛分布于血液、脑脊液、尿液及其他体液中。测定RBP能早期发现肾小管的功能损害,并能灵敏反映肾近曲小管的损害程度,还可作为肝功能早期损害和监护治疗的指标。
血清RBP浓度降低常见于维生素A缺乏,患有肝、胆管疾患,此外,吸收不良综合症、阻塞性黄疸、肝硬化及重症感染、甲亢等时,血清RBP浓度可降低;血清RBP浓度升高常见于引起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肾脏疾病,除此之外,引起血清RBP浓度升高的疾病较少见。
尿总蛋白
UTP
参考值:尿液1~14mg/dL,脑脊液15-45mg/dL
用于检测人体尿液或脑脊液中总蛋白(UTP)的含量。
检测尿液和脑脊液的总蛋白分别对于诊断肾脏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紊乱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尿液蛋白的明显升高主要见于紧张或剧烈的运动、发烧或体温降低、肾病、糖尿病肾病和尿路感染等。脑脊液总蛋白的检测对于诊断脑膜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脑溢血等有较大的帮助。
α1-微球蛋白
α1-MG
参考值:血清11~30mg/L,尿液0~12mg/L
用于检测人体血清或尿液中α1-微球蛋白(α1-MG)的含量。
α1-微球蛋白是由肝脏产生的相对分子量较小的一种糖蛋白,在血液中以游离型和结合型两种形式存在。游离型α1-MG可以被肾小球滤过,然后大部分被肾小管重吸收降解。α1-MG的产生量恒定,尿中的排出量较少受肾外因素的影响。临床上检测α1-MG主要是用于肾功能评价及用作非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尿液中含量增高而血清中含量正常是由于肾小管重吸收减少,见于肾小管疾病及慢性肾盂肾炎,而膀胱正常;血清中含量增高而尿液含量正常是由于肾小球病变,滤过率降低,见于急性或慢性肾炎;血清中含量和尿液中含量均升高是由于生成增多并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见于恶性肿瘤等疾病。α1-MG的稳定性和诊断特异性优于β2-微球蛋白,是肾功能损伤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指标。当肝功能重度损伤时,血清α1-MG含量降低;患肝癌时,血清α1-MG含量也会升高,因此α1-MG还可用作肝功能疾病的辅助诊断。
武汉白癜风研究所北京医院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