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载自悦惠合作伙伴——晔问仁医
医院
医院创建于年,是国医院、医院和中医院,年首批医院评审,为全国文明单位,是国内最著名、最具国际化特征的医教研中心之一,也是全国首家通过JCI医院,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医院与医院医院,成为哈佛医学院在世界上的第15医院。来自哈佛医学院的医院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和讲座;医院通过遴选,派出年轻专家学者和管理干部赴哈佛接受培训。此外,医院还与MayoClinic、英国伯明翰大学、日本北里大学病院、维也纳医科大学、南加州大学等院校深入合作,引进国际最高水准的医疗技术和管理模式,医院的实力与品牌。
「贾户亮
以一种适宜的方式,
与希望相逢
」人物介绍
贾户亮,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肝胆外科疾病的诊治。对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胆管细胞癌、转移性肝癌、肝囊肿、胆囊及胆管肿瘤、胆囊结石及肝内外胆管结石等肝胆系统疾病具有丰富的诊治经验,每年完成各类肝胆肿瘤手术近例,擅长开展腹腔镜肝肿瘤和胆囊及胆道疾病微创治疗。
主要研究方向为肝癌转移复发的机理、分子预测及其防治,参与多项国家,项目子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等课题研究。年11月-年5月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立癌症研究所(NCI/NIH)进行合作课题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在Hepatology、ClinicalCancerResearch、Oncogene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5篇,影响因子总和39.73分,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参编《肝癌转移复发的基础与临床》等3本专著。年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得汤钊猷-建行肝癌诊疗研究奖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2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5项。目前担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委员,此外还是国际肝癌学会和美国癌症研究学会会员。
采访笔记“疲惫不堪的时候,我会想起一部电影,你知道这是一部什么电影,‘安迪历尽万难终于从下水道爬出重获自由,举起双手在瓢泼大雨中仰天长啸’。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我总是想,如果我遇到了同样的困境,是无奈的老布鲁克,灰心的瑞德,还是自信坚毅,兼具恒心与智慧的安迪?我能不能始终保有希望,勇敢面对恐惧,克服重重困难去打败它?”
我们的谈话,从忙碌与回忆开始,他向我讲述了一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贾户亮,擅肝癌,肝血管瘤,胆管细胞癌,转移性肝癌,胆囊癌,肝囊肿等肝胆系统良恶性肿瘤及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等肝胆系统疾病诊治及手术治疗,擅长肝肿瘤及胆囊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肝肿瘤射频消融等综合治疗。
他的大学专业是儿科。“当初就心里打鼓,儿童主诉不清,很难交流,所以,我想通过考研换个专业。”后来,他如愿以偿,做了一名普外科医生。
“很多时候遇到晚期肿瘤患者,明知是无法治愈的,也经历过晚期患者生死线上的挣扎,这时候深深感到医者能力的局限。”说这话时,他神情有些伤感。
从中山到华山,他追随钦伦秀教授的步伐十八年,他说性格里或多或少有老师的影子,耿直厚道,更喜欢琢磨医术与刀法。“老师永远是高山,再复杂的手术都能如履平地,举重若轻。我的目标是,在手术上向老师看齐,在科研上,要能挤出时间要有所突破,争取出成果,要将科研转换到临床,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连台手术,他们一组经常一天排七八台手术,八点半进手术室,有时要到晚上十一点结束,有时腰也会直不起来,就在手术室外的长椅上坐一会,平复一下,然后回家。
“结婚那么多年,大家都没怎么一起休过假,一起旅游的时间怎么那么少。”他妻子这么埋怨他,他满口答应,到时候一定一起去黄石公园,思绪却还在之前的那台手术,这种答应,更像是敷衍。“挺愧疚的,脑子里永远是病人,连家人和自己都顾不上。”
为什么执着,这个问题,他问了自己无数遍,“那么难的手术我做下来了,病人从大老远找到我,老师和同事的信任,我无路可退。”
他已经很久没有读文学作品了,不过他的记忆里始终有一部小说,他已经不记得那本小说的名字,但是还能记得故事里,被打成右派的知识分子在西北农村历经的苦难困顿和那个有着性感手指肚的朴实善良的马缨花,直到我提醒他,张贤亮的《绿化树》。他拍了一记大腿,那时候追着张贤亮的小说,马缨花已经象征成了一种救赎或理想,有血有肉。
我告诉他,我那时也追张贤亮,尤其是《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张贤亮的每一部作品都离不开一种宿命,人是被别人改造的。他曾经说,生活中最不幸的是,由于你身边缺乏积极进取的人,缺少远见卓识的人,使你的人生变得平庸,黯然失色。
“好在,我们的人生中有钦教授,有汤院士,还有许许多多出色的同僚,他们感染着我们,我们再辛苦的付出都有价值,因为生命无价,看到那些欣慰的画面,觉得任何付出都值得,是爱的回报。”
1认真做每一台手术“做医生的都很忙。”贾户亮说。
贾户亮的工作常态是:医院,七点半交班,交班后紧接着查房,查房中遇到的事要及时处理,之后回办公室处理一下邮件——这些事要在八点半之前完成,八点半之后,如果是手术日就要尽早去准备了,他的手术日,通常晚上九、十点到家,洗个澡就睡了,累到一句话都不想说。最忙的时候,他所在的小组一天开过10台手术,每台手术间隙可以稍微休息一下。“有些病人的情况很危险,我们就是要与时间赛跑,只有尽快安排手术治疗,才能帮病人争取生的希望。”
“其实,做医生的,很难说有什么生活质量——双休日经常出去开会、学习,下班回家有时间会写文章,看手术视频,看文献——白天几乎没有完整的时间,在办公室里想阅读新的文献,几乎不可能,刚拿起资料要看,患者就找过来了。”
贾户亮成天要面对的是普外科里较为复杂的肝胆系统,他的病人大多是被肝脏肿瘤折磨着,“很多肝脏肿瘤的病人是有肝硬化的,肝硬化严重的病人术中要减少肝门阻断时间,要控制术中出血,要多保留肝组织,要注意保护重要的结构和管道,又要做到肿瘤完整切除,在密布血管的肝脏上操作起来,着实不易。”每个病人的病情不同,术前需要计划手术方案,认真对待每一个病人,尽力做好每一台手术。有时候一台困难手术成功完成,就很有成就感,就是这种成就感激励我们努力前行。
他还记得有一次做腔镜右半肝切除手术,时间比较长,一向从容温和的他开始烦躁起来,好在,他立马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开始调整。“手术医生的状态很重要,在手术期间必须保持平静,特别是腔镜手术。我稍微把节奏放缓,停下了手里的动作,做了几次深呼吸,发现自己已经调整过来了。这是我第一台腔镜右半肝切除手术,做的还算基本满意。”
2做医生没有退路贾户亮一开始读的是儿科。但是儿科不是他中意的方向。“小孩子较难沟通,主诉不清,只能问父母,但父母毕竟不是第一感受人,有时候表述不准确——他们难受,自己也跟着难受。就一门心思想做外科。”后来,贾户亮考取上海医科大学普外科研究生。医院的肝脏外科领军人物钦伦秀教授,后来钦教授离开中山去了医院,他也追随前往。
“手术刀法是跟钦教授学的。很多人都只知道他的科研强,其实他的手术也特别厉害。难的手术,比如有的尾状叶巨大肿瘤顶着第一、第二肝门,后方压着下腔静脉,肿瘤周围全是大的血管和管道,手术风险很大,通俗说那就是虎口拔牙——而这种手术既要完整切除肿瘤,又要保留足够的肝脏组织,同时要预防大出血。如此凶险复杂的手术,钦老师迎刃而解。不管是科研、临床还是教研工作,他看问题的角度和范围很广,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而我在刚入门的时候,还有幸跟过钦教授的导师——汤钊猷院士做过一次手术,行云流水。这两位老师都是大师,我很幸运。”
贾户亮坦言,肝脏手术的难度较大,也有想过做其他普外科手术。“但是当初入门,从研究医院的肝脏外科——中国医院都在上海,医院,一医院,既然有幸入门,再难也不舍得放弃了,何况选择做医生,面对病人的痛苦,本身就没有退路。唯有精进。”
3做好科普宣传贾户亮坦言,有手术机会的患者还算是幸运的,但很多人发现时就没有手术机会了。而对于手术后预后不佳的病人,他会反复思考手术是不是出了问题——同样的肿瘤,有的人术后会治愈,有的却不行,为什么会这样?“所以,除了临床工作,一定要搞科研,研究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现在我70%的时间在手术上,科研上的时间比较少,今后要多投一点精力,只有临床没有科研,临床的发展最终会受到限制。”
读博士的时候,贾户亮去美国进修过一年半,当时叶青海教授发现伴有转移的肝癌和不伴转移的肝癌基因表达谱差异较大,根据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可以预测病人的预后。他接着这个研究继续做预后预测模型。“目前正在开发一个关于肝癌术后预后预测的试剂盒,专利技术已经转让给企业,目前还没有进入临床。这个试剂盒是通过检测手术后病人的肿瘤标本,评估病人复发转移风险,把病人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再结合临床特征,进行针对性治疗。低危组的人不需要太多辅助治疗,定期随访就可以了。高危组的病人需要特殊关照,多种术后辅助治疗综合应用,包括介入、靶向药物等,从而使病人减少或者推迟肿瘤的复发转移,改善预后。”
除了临床和科研,贾户亮提及了经常被人们忽视的一点,也是重要的一点——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