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肌酸激酶测定
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也称为肌酸磷酸激酶(creatinephosphatasekinase。CPK)。CK主要存在于胞质和线粒体中,以骨骼肌、心肌含量最多,其次是脑组织和平滑肌肝脏、胰腺和红细胞中的CK含量极少,
肌酸激酶检测的适应证如下:
1.怀疑有心肌疾病
(1)有临床和ECG表现的典型心肌梗死(检查CK和CK-MB)。
(2)介入疗法有禁忌证的患者(检查CK和CK-MB)。
(3)治疗血栓溶解的评价(检查CK和CK-MB)。
(4)对心绞痛患者危险分级(检查CK和肌钙蛋白)。
(5)心肌炎。
2.其他
(1)怀疑有骨骼肌病变。
(2)监测心肌和骨骼肌疾病。
(3)监测癌症患者的治疗。
参考值
1.酶偶联法(37°C)男性38~U/L,女性26~U/L。
2.酶偶联法(30°C)男性15~U/L,女性10~80U/L。
3.肌酸显色法男性15~U/L,女性3~U/L。
4.连续监测法男性37~U/L,女性26~U/L。.
临床意义
CK水平受性别,年龄、种族、生理状态的影响。
①男性肌肉容量大,CK活性高于女性。
②新生儿出生时由于骨骼肌损伤和暂时性缺氧,可使CK升高。
③黑人CK约为白人的1.5倍。
④运动后可导致CK明显增高,且运动越剧烈、时间越长,CK升高越明显。
1.CK增高
(1)AMI:在AMI发病3~8小时时CK水平即明显增高,其峰值在10-36小时,3~4天恢复正常。如果在AMI病程中CK再次升高,提示再次发生心肌梗死。因此,CK为早期诊断AMI的灵敏指标之一,但诊断时应注意CK的时效性。发病8小时内CK不增高,不可轻易排除AMI,应继续动态观察;发病24小时的CK检测价值最大,此时的CK应达峰值,如果CK低于参考值的上限,可排除AMI。但应除外CK基础值极低、心肌梗死范围小及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的患者等,此时即使心肌梗死,CK也可正常。
(2)心肌炎和肌肉疾病:心肌炎时CK明显升高。各种肌肉疾病,如多发性肌炎、横纹肌溶解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CK明显增高。
(3)溶栓治疗:AMI溶栓治疗后出现再灌注可导致CK活性增高,使峰值时间提前。因此,CK水平有助于判断溶栓后的再灌注情况,但由于CK检测具有中度灵敏度,所以不能早期判断再灌注。如果发病后4小时内CK即达峰值,提示冠状动脉的再通能力达40%~60%。
(4)手术:心脏手术或非心脏手术均可导致CK增高,其增高的程度与肌肉损伤的程度、手术范围、手术时间有密切关系。转复心律心导管术以及冠状动脉成形术等均可引起CK增高。
2.CK减低长期卧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激素治疗等CK均减低。
(二)肌酸激酶同工酶测定
CK是由2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形成3个不同的亚型:
①CK-MM(CK3).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中,CK-MM可分为MM1、MM2、MM3亚型。MM3是CK-MM在肌细胞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②CK-MB(CK2),主要存在于心肌中。
③CK-BB(CK1),主要存在于脑、前列腺、肺、肠等组织中。正常人血清中以CK-MM为主,CK-MB较少,CK-BB含量极微。检测CK的不同亚型对鉴别CK增高的原因有重要价值。
参考值
CK-MM:94%~96%
CK-MB:5%。
CK-BB:极少或无。
临床意义
1.CK-MB增高
(1)AMI:CK-MB对AMI早期诊断的灵敏度明显高于总CK,其阳性检查率达%,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其灵敏度为17%-62%,特异性为92%~%。CK-MB一般在发病后3~8小时增高,9~30小时达高峰,48~72小时恢复正常水平。与CK比较,其高峰出现早,消失较快,用其诊断发病较长时间的AMI有困难,但对再发心肌梗死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另外,CK-MB高峰时间与预后有一定关系,CK-MB高峰出现早者较出现晚者预后好。
(2)其他心肌损伤:心绞痛、心包炎、慢性心房颤动、安装起搏器等,CK-MB也可增高。
(3)肌肉疾病及手术:骨骼肌疾病时CK-MB也增高,但CK-MB/CK常小于6%,以此可与心肌损伤鉴别。
2.CK-MM增高
(1)AMI:CK-MM亚型对诊断早期AMI较为灵敏。CK-MM3/CK-MM1一般为0.15~0.35,其比值大于0.5,即可诊断为AMI。
(2)其他:骨骼肌疾病.重症肌无力、肌萎缩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等CK-MM均明显增高。手术、创伤、惊厥和癲痫发作等也可使CK-MM增高。
3.CK-BB增高
(1)神经系统疾病:脑梗死、急性颅脑损伤、脑出血、脑膜炎患者血清CK-BB增高,CK-BB增高程度与损伤严重程度、范围和预后成正比。
(2)肿瘤:恶性肿瘤患者血清CK-BB检出率为25%~41%,CK-BB由脑组织合成,若无脑组织损伤,应考虑为肿瘤,如肺、肠胆囊.前列腺等部位的肿瘤。
(三)肌酸激酶异型测定
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组织中,可分为MB1、MB2两种异型。MB2是CK-MB在心肌细胞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当心肌组织损伤时释放MB2,导致短时间内血清CK-MB2水平增高。其检测的适应证:
①评价无骨骼肌损伤的心肌梗死。
②监测溶栓治疗。
③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预后。
参考值
CK-MB10.71U/L。
CK-MB21.0U/L。
MB2/MB11.4。
临床意义
CK-MB1、CK-MB2对诊断AMI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明显高于CK-MB。以CK-MB10.7IU/L,CK-MB21.0U/L,MB2/MB11.5为临界值,则CK-MB异型于发病后2~4小时诊断AMI灵敏度为59%,4~6小时为92%,而CK-MB仅为48%。另外,CK-MB异型对诊断溶栓治疗后是否有冠状动脉再通也有一定价值,MB2/MB13.8提示冠状动脉再通,但与无再灌注的结果有重复现象
(四)乳酸脱氫酶测定
乳酸脱氢酶(lactaledehydrogenase,LD)是一种糖酵解酶,广泛存在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其中以心肌.骨骼肌和肾脏含量最丰富,其次为肝脏、脾脏、胰腺、肺脏和肿瘤组织,红细胞中LD含量也极为丰富。由于LD几乎存在于人体各组织中,所以LD对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但特异性较差。LD检测的适应证:
①怀疑心肌梗死以及心肌梗死的监测。
②怀疑肺栓塞。
③鉴别黄疸的类型。
④怀疑溶血性贫血。
⑤诊断器官损伤。
⑥恶性疾病的诊断与随访
参考值
连续监测法:~U/L。
速率法:95~U/L。
临床意义
乳酸脱氨酶测定的临床意义见表4-7-22。
(五)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测定
LD是由H亚基(心型)和M亚基(肌型)组成的四聚体,根据亚基组合不同形成5种同工酶:即LD1(H4)、LD2(H3M)、LD3(H2M2)、LD4(HM3)和LD5(M4)。其中LD1、LD2主要来自心肌,LD3主要来自肺、脾组织,LD4、LD5主要来自肝脏,其次为骨骼肌。由于LD同工酶的组织分布特点,其检测具有病变组织定位作用,且其意义较LD更大。
参考值
LD1:(32.70+4.60)%。
LD2:(45.10+3.53)%。
LD3:(18.50+2.96)%。
LD4:(2.90+0.89)%。
LD5:(O.85+0.55)%。
LD1/LD2:0.7。
临床意义
1.AMI
AMI发病后12~24小时有50%的患者,48小时有80%的患者LD1、LD2明显增
高,且LD1增高更明显,LD1/LD21.0。当AMI患者LD1/LD2增高,且伴有LD5增高,其预后较仅有LD1/LD2增高为差.且LD5增高提示心力衰竭伴有肝淤血或肝衰竭。
2.肝脏疾病肝脏实质性损伤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时,LD5升高,且LD5LD24,而胆管梗阻但未累及肝细胞时LD4LD5。恶性肿瘤肝转移时LD4、LD5均增高。
3.肿瘤恶性肿瘤细胞坏死可引起LD增高.且肿瘤生长速度与LD增高程度有一定关系。大多数恶性肿瘤患者以LD5、LID4、LD3增高为主,且其阳性率LD5LD4LD3。生殖细胞恶性肿瘤和肾脏肿瘤则以LD1、LD2增高为主。白血病患者以LD3、LD4增高为主。
4.其他骨骼肌疾病血清LD5LD4;肌萎缩早期LD5升高.晚期LD1、LD2也可增高;肺部疾病LD3可增高;恶性贫血LD极度增高.且LD1LD2。
来源:网络
欢迎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