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肝的诊断与药物治疗

治疗白癜风中药 http://m.39.net/pf/a_4447714.html

▍来源:药店经理人

▍特约撰稿人:石小青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以肝脏损害为主,不仅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致病性疾病,而且在我国也是感染率和发病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主要经血液、体液传播,多数为慢性感染,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癌。

1、起病缓,常无发热情况。

2、母婴传染率高,幼年感染多。

3、在发展中国家,某些职业的人群如来自高发地区的移民、同性恋者、静脉药瘾者及具有多性伴的人群是感染的高危人群。

4、HBV携带者中男性比例要高于女性。

5、感染时的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在围产期和婴幼儿时期感染HBV者中,分别有90%和25-3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而5岁以后感染者仅有5-10%发展为慢性感染。由此可见我国HBV感染者多为围产期或婴幼儿时期感染。

6、HBV具有明显的嗜肝性,主要是因为它侵入人体后就要专门进攻肝脏,钻入肝细胞,大量HBV集中在肝细胞内,不断地繁殖、复制,成熟的HBV被释放出肝细胞,又侵入别的健康的肝细胞,这样不断复制、不断侵袭,最终诱发肝细胞的免疫损伤。

7、HBV具有轻度的泛嗜性,就是说HBV偶尔也会侵犯除了肝脏之外的器官和组织,比如胆管上皮细胞、肾小管的细胞、胰腺的细胞、胃黏膜细胞、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等,因而HBV有时也可以引起上述部位的疾病,如HBV相关性糖尿病、HBV相关性肾病等,但是这种泛嗜性的侵害并不是必然发生的,大多数感染HBV的人不发生泛嗜性损害,也就是说HBV主要还是以侵犯肝脏为主。

8、HBV具有一定致癌性,并且是致肝癌的重要因子,约80%-90%的肝癌患者都有HBV背景。大多数肝癌都是慢性肝病、特别是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但是HBV携带者的肝脏基本上没有炎症,更没有肝硬化,因此一般不会直接癌变。

根据HBV感染者的血清学、病毒学、生物化学实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可将慢性HBV感染分为:慢性HBV携带者、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六大类。

1、慢性HBV携带者:多为年龄较轻的处于免疫耐受期的HBsAg、HBeAg和HBVDNA阳性者,1年内连续随访3次,每次至少间隔3个月,均显示血清ALT和AST在正常范围,HBVDNA通常处于高水平,肝组织学检查无病变或病变轻微。

2、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阳性,HBeAg阳性,HBV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3、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阳性,HBeAg阳性,HBV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4、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HBVDNA低于检测下限,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每次至少间隔3个月,ALT和AST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显示:组织学活动指数评分小于4分或根据其他的半定量计分系统判定病变轻微。

5、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阴性,但血清和肝组织中HBVDNA阳性,并有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除HBVDNA阳性外,患者可有血清抗-HBs、抗-HBe和抗-HBc阳性,但约有20%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学标志物均为阴性。

6、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中根据有无主要并发症将肝硬化分为代偿期及失代偿期。代偿期肝硬化影像学、生物化学或血液学检查有肝细胞合成功能障碍或门静脉高压症证据,或组织学符合肝硬化诊断,但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水或肝性脑病等症状或严重并发症。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已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腹水等症状或严重并发症。

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恶心、食欲下降、厌油,部分患者出现黄疸、肝大及脾肿大等症状;肝功能检查异常;乙肝标志物阳性。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抗炎、抗氧化、保肝治疗、免疫调节治疗等方式。

1、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时应严格遵循适应症,其适应症主要根据血清HBVDNA水平、血清ALT和肝脏疾病严重程度来决定,同时结合患者年龄、家族史和伴随疾病等因素,综合评估患者疾病进展风险后决定是否需要启动抗病毒治疗。目前临床上治疗慢性乙肝有确切疗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有两大类:α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

注意事项:停止抗乙肝治疗的患者可出现病情加重,因此应严密监测肝功能,并至少随访数月,如有必要可重新恢复抗乙肝病毒治疗;另外在开始进行抗病毒治疗前应先排除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或药物、酒精、免疫等其他因素所致的ALT升高以及应用降酶药物后ALT暂时性正常的情况。

2、抗炎、抗氧化、保肝治疗

抗炎保肝治疗是肝病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对于ALT明显升高或肝组织学明显炎症坏死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基础上可适当选用抗炎保肝药物。临床中常用的保肝药物有还原型谷胱苷肽、硫普罗宁、异甘草酸酶、甘草酸二铵、水飞蓟宾等。

注意事项:不宜同时应用多种抗炎保肝药物,以免加重肝脏负担及产生药物间相互作用而引起不良反应。

3、免疫调节治疗

临床中常用的药物是胸腺法新,该药物主要成份为胸腺肽α1,这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多肽,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作用,具有提高机体清除HBV能力,常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剂量通常为一次1.6mg,每周2次,两次相隔3-4天,连续给药6个月,期间不应间断。该药物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结束后其病毒清除效应仍在继续积累增加。

4、其他药物治疗

苦参素与联苯双酯也是临床中常用的治疗药物。

慢性乙肝患者除了进行药物治疗外,平时还应注意休息、合理膳食、禁忌烟酒以此来缓解病情。

慢性乙肝虽然可以通过药物进行治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单靠某种药物治疗即可,由于每种药物的作用机理存在差异,药物本身都存在各自的优点和缺点,相同的药物用于不同的患者会产生不一样的疗效,因此应充分了解药物的性质以便于制定出合理的用药方案。

参考文献:

1、《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分会..12

2、傅宏义.《新编药物大全(第四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07

3、陈新谦等.《新编药物学(第1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0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vgoog.net/hbyx/10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