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男童胆总管发现多颗结石,堵塞胆管,导致了腹痛和黄疸。医院药物治疗后,效果不佳。经亲朋介绍,他们医院消化内科,医生采用ERCP手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不开刀30分钟“净胆”成功,9月12日,复查时,家长再度向医生表示感谢。
今年3岁的晨晨(化名)平日里活泼可爱,但8月下旬开始,他的小日子变得不再轻松。阵阵腹痛让他烦躁不安,妈妈也发现孩子的小便颜色越来越深,大便也变得像陶土一样。看到孩子如此痛苦,妈妈焦急万分,医院就诊。
经过一系列检查,当地医生发现晨晨的肝功能异常,提示存在梗阻性黄疸。进一步的核磁共振检查显示,晨晨的胆总管内有多颗结石,这些结石就像顽固的石头一样,堵塞了胆汁的正常流动,导致了晨晨的腹痛和黄疸。当地医生为晨晨进行了药物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孩子一直哭闹,吃不下东西,我看着真是心疼。”眼看孩子的病情迟迟不见好转,晨晨的父母心急如焚,四处打听治疗方法。经亲朋介绍,他们了医院消化内科在治疗胆道疾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晨晨的父母带医院。接诊他们的王红玲教授仔细询问了晨晨的病史,并进行了详细的体检。考虑到晨晨的年龄较小,传统的开腹手术风险较大,王教授建议采用微创的ERCP手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手术是一种通过内镜对胆道和胰腺进行检查和治疗的方法。手术时,医生会通过口腔将一根细长的内镜插入十二指肠,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导管送入胆管,在X线的引导下,医生可以清楚地看到胆管内的结石。随后,医生会使用特殊的工具,将这些结石一一取出。
为了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消化内科主任赵秋教授和王红玲教授多次组织专家团队进行会诊,详细讨论了手术方案,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了充分评估。经过充分的术前沟通,9月3日,在麻醉科医生的密切配合下,赵秋教授团队为晨晨实施了ERCP手术,只见他们手法娴熟,操作行云流水,将那些隐藏在肝内外胆管中的多发小结石一一“揪出”,不留任何隐患。整个手术时间约30分钟,手术过程非常顺利。
术后,晨晨恢复得非常快,第二天便可以进食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护理,晨晨的腹痛和黄疸症状完全消失,肝功能也恢复了正常。9月6日,晨晨康复出院。“手术后,晨晨恢复得特别快,没几天就能自己玩玩具了。医院的医生,才让我的孩子重获健康。”9月12日,前来复查的晨晨妈妈再度向医生表示感谢。
胆总管结石这一病症,在儿童群体中虽然相对较为少见,但其潜在的危害性却不容忽视。一旦儿童罹患此病,若未能得到及时的医疗干预,结石可能会阻塞胆总管,影响胆汁的正常流动,进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ERCP手术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成功率高等优点,是目前治疗胆道结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不仅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减轻患儿痛苦,还能显著提高治疗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王红玲教授说。
记者:夏天通讯员:於鑫益朱跃
编辑:王建
责编:夏天
编审: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