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预防,主动检测
规范治疗,全面遏制肝炎危害
7月28日是已故诺贝尔奖得主巴鲁克·布隆伯格的诞辰日,为纪念这位乙肝病毒发现者,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7月28日定为“世界肝炎日”。
今年7月28日是第十个世界肝炎日,宣传主题为“积极预防,主动检测,规范治疗,全面遏制肝炎危害”,旨在号召大家积极主动接种疫苗,主动体检了解自身健康状况,感染者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全面遏制病毒性肝炎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什么是肝炎?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现代医学将肝炎分为两大类,也就是病毒性肝炎和非病毒性肝炎,非病毒性肝炎主要是指自身免疫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炎以及代谢性肝炎,还有因为滥用保健品或者减肥药,以及补品所引起的药物性肝炎等等,正常情况下,非病毒性肝炎不具备传染性。通常我们生活中所说的肝炎,多数指的是由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但传播途径不同。
为什么要重视肝炎?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在我们的生命活动中有众多功能。
一、从机体代谢的角度上分析,具有以下功能:①维生素代谢。多种维生素,如A、B、C、D和K的合成与储存均与肝脏密切相关。肝脏明显受损时,可继发维生素A缺乏而出现夜盲或皮肤干燥综合症等。②激素代谢。肝脏参与激素的灭活。肝功能长期受损时可出现性激素失调,可有性欲减退、腋毛、阴毛稀少或脱落、阳痿、睾丸萎缩、男性乳房发育、女性月经不调、出现肝掌和蜘蛛痣等。③肝脏通过神经及体液的作用参与水的代谢过程,抵消脑下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以保持正常的排尿量。肝脏还有调酸碱平衡及矿物质代谢的作用,又是重要的热能供给器官。
二、分泌和排泄胆汁的功能肝脏在24小时内制造胆汁约一升,经胆管运送到胆囊,胆囊起浓缩和排放胆汁的功能,以促进脂肪在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
三、解毒功能外来的或体内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均要在肝脏解毒变为无毒的或溶解度大的物质,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
四、有关血液方面的功能胎儿时肝脏为主要造血器官,至成人时由骨髓取代,造血功能停止,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其造血功能恢复。另外,几乎所有的凝血因子都由肝脏制造。在人体凝血和抗凝两个系统的动态平衡中,肝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肝功能破坏的严重程度常与凝血障碍的程度相平行,肝功能衰竭者常有严重的出血。
什么是病毒型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
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感染时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病毒性肝炎挑战严峻。病毒性肝炎是一项世界性公共卫生的挑战,堪比艾滋病、结核病、疟疾在内的其他重大传染病。目前,全球每年新发甲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约万例;曾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者约20亿例,其中2.4亿人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每年约有65万人死于乙型肝炎相关疾病;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这种,估计5%感染丁型肝炎病毒,约万例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病毒合并感染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1.7亿,每年新感染丙型肝炎病毒~万例;每年新感染戊型肝炎病毒万例,死亡7万例以上。在各类病毒性肝炎中,乙型肝炎感染人群最为庞大。全球高达1/3的人口曾感染过乙肝病毒,其中3.5亿人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
如何预防病毒性肝炎?1、疫苗是预防甲、乙肝的首选。在各型肝炎中,除丙肝外,均可通过疫苗来预防。国家已将乙肝疫苗、甲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也是有效控制丁肝病毒感染的方法。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也应接种乙肝疫苗。
2、防止“病从口入”,预防甲肝和戊肝。甲肝和戊肝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可预防甲肝和戊肝病毒感染。
3、切断传播途径,预防丙型肝炎。丙肝目前虽然无法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传播途径(如使用安全的血液制品、不共用注射器、避免不洁医疗行为等),丙肝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温馨提示:没有症状不代表肝脏没有损伤。如感染乙肝病毒后,可表现为不发病,但又不能清除病毒,使病毒与人体处于共存状态,成为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但是因为乙肝表面抗原依然存在,病毒仍可在肝脏内复制。即使是有些病人已经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也可以没有症状,因此,慢性乙肝即使无症状,定期检查非常重要,以免延误治疗时机,后悔莫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