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leacidGPCRsNAFLD
周慧萍教授指出胆汁酸的功能除了常见的脂肪乳化吸收的功能,还能作为脂质代谢,糖类代谢的信号分子;并向我们讲解了胆酸的经典代谢路径,以及研究热门FXR,TGR5,S1PR2等胆汁酸受体的对比及各自功能。最后展示了未来的研究目标,了解个体胆汁酸受体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细胞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功能,生成人源化胆酸池的小鼠模型,为明确胆汁酸受体在不同疾病中的作用迈出有价值的第一步,以及对胆酸受体的组织特异性激动或拮抗作用的长期效果进行评估。
▲马雄教授自身免疫性肝病转化研究
马教授研究组进行PBC全基因组分型数据测定,发现汉族人14个遗传易感位点。Tfh分泌的IL21促进了B细胞成熟,参与发病机制。肠道菌群、脑肠轴也与PBC发病有关,PBC患者菌群多样性显著降低。细菌入侵肠上皮上调,PBC肠道菌群结构及功能发生紊乱。肺炎克雷伯菌参与PBC的肠道黏膜损伤。髓系细胞通过多种机制参与慢性肝病进展。PBC患者受损胆管细胞分泌CCN1并扩增MDSCs。RANK/RANKL信号途径调控MDSC并影响Th1/Th2免疫平衡。
AIHGWAS正在进行中。AIH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改变,尤其Veillonella菌群与之密切相关,AIH患者增高显著,也是目前大家的研究热点。
遗传-肠菌-免疫微环境路径不言而喻,肠道菌群紊乱参与AILD内肝内炎症发生,为肝病肠治提供依据。
▲陆伦根教授肝纤维化诊断评估与治疗进展
陆教授首先就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定义及目前研究已知的相关机制做出阐述,并指出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极为复杂,仍无法完全阐明其具体机制,目前临床上迫切需要肝纤维化的非创伤性诊断及评估方法,抗炎保肝药物对肝纤维化进程的影响依旧不明。
接着向我们分享了现有的肝纤维化诊断方法,其中肝活检作为有创性诊断是目前诊断的金标准,但其仍有着不小的局限性,病人及医生接受程度低,依从性差,且活检样本小,存在取样误差。另一方面肝纤维化的非创伤性诊断包括病史,症状体征,血检,影像学检查。但目前这些已知的非创伤诊断方法的价值在学术界仍存在很大的分歧。
最后陆教授分享了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目前的治疗方案,并指出目前尚无有效及公认的抗肝纤维化化学药物或生物制剂,并向我们展示了羟尼酮胶囊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试验且研究结果表明羟尼酮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纤维化安全有效的药物。
▲刘玉兰教授肝纤维化诊断及治疗共识解读
版基础上,制定了肝纤维化诊断及治疗共识。评价肝纤维化的各种肝脏病理评分系统,都有局限性。肝穿刺是金标准,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诊断和危险分层的金标准,其对肝硬化治疗目标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血液生化标准,特别推荐FIB-4、APRI。影像学检查,对早期意义不大。肝脏硬度测定也很重要,胆红素、ALT、LSM共同判断硬化和纤维化。不同病因,酒精性、非酒精性、自身免疫性都有各自的阈值来确定是硬化还是纤维化。磁共振弹性成像(MRE),效能高,无创。
治疗方面而言,基础病因治疗,部分肝纤维化可以逆转。无化疗药及生物制剂有有效和公认的作用。肝纤维化治疗药物临床开发有需求,主要问题是病程长、需要时间和经济多、疗效判断有难度。目前临床试验疗效评估需要用肝穿刺进行评估。共识还有许多问题尚未解答,需要更多证据和经验、要联合治疗及多靶点尝试治疗,缺乏相关的无创性检查方法等。
▲程文芳教授内痔的内镜下微创治疗
15年国内的肛肠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提示18周岁以上肛肠疾病的患病率高达50.19%,其中痔疮患者更是占肛肠疾病人数的98.09%。痔疮是职场粘膜下和肛周皮肤下静脉丛淤血/扩张屈曲形成的静脉团,以齿状线为界,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现在获得较多认可的痔疮发病机制包括静脉曲张学说,缸垫下移学说,血管增生学说。临床表现方面,内痔的主要表现为无痛性出血及痔核脱出,合并贫血可伴有乏力。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持续潮湿不洁,血栓性痔疮易出血并伴有剧痛。混合痔可同时有内痔及外痔的临床表现。
年发布的中国痔疮临床诊治指南提示,痔疮的治疗,重在消除,减轻痔疮症状,无症状的痔疮无需特殊处理,具体的治疗方案要根据痔的严重程度和患者耐受性等因素进行选择。痔疮目前临床常用的器械治疗手段包括:硬化疗法,胶圈套扎,红外凝固,射频消融。
硬化疗法的作用机理为曲张静脉内注射硬化剂,促进血栓形成,介入产生炎性变化和组织纤维化,纤维化条索代替病理性血管以永久闭塞。适应症包括饮食药物无效的I,II度内痔以及不适合或患者拒绝外科手术的III度内痔。内镜下胶圈套扎通过痔上粘膜套压引起坏死脱落后形成瘢痕,粘膜皱缩,从而使缸垫上移,使脱垂痔疮上提会所,适用于I-III度内痔及合并外痔的混合痔。最后程教授与我们分享了数例内镜下治疗内痔的患者。
痔疮作为消化道常见的疾病,不断发展的内镜下治疗将成为内痔的主要方法,内痔的内镜下治疗也还有很多工作,更多的治疗手段,以及相关并发症的防治,都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
▲韩英教授IgG4相关疾病的诊治进展
韩英教授首先与我们阐述IgG4相关疾病的概念,该病曾经历多次命名,直至年才被统一命名为IgG4相关疾病(IgG4-relateddisease),其特征为肿瘤样增生,席文状纤维化,大量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血清IgG4水平显著升高。其主要影响50岁以上男性,可累及任何脏器,存在多脏器受累可能,其中胰腺及唾液腺最易受累。15年国际共识提供了以下推荐意见,通关患者的症状及查体初步确定受累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