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分享一例多囊肾的基因检测

自媒体求职招聘QQ群 https://m.sojk.net/yinshijj/26588.html

概述

多囊肾病(PKD)是人类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之一,按遗传方式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ARPKD)。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是幼儿型多囊肾,发病于婴儿期,临床较罕见,发病率1/-1/;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是成人型多囊肾,常于青中年时期被发现,也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为多囊肾的常见类型,发病率为1/-1/。多囊肾病(PKD)的特征是肾中液体囊肿。这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和终末期肾病的第四大常见原因。除累及肾脏外,常伴肾外囊肿,如肝囊肿、胰腺囊肿、脾囊肿等。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是最常见的危及生命的遗传性疾病,其特征在于囊肿形成及肾脏和其他器官的肿大。在ADPKD中有两种已知的基因突变:PKD1基因和PKD2基因。PKD1是编码多囊蛋白1的大而复杂的基因,PKD2较小,编码多囊蛋白2。ADPKD与其他囊性肾病的鉴别诊断取决于患者的年龄,家族史和相关表现。在没有ADPKD家族史的成人患者中,医生应排除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ARPKD)。幼儿在没有ADPKD家族史的情况下,重要的是区分ARPKD。

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ARPKD)通常又被成为婴儿性多囊肾病,属于肝肾纤维囊性疾病,典型者在婴儿期发病,同时也是儿科终末期肾脏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人群携带者为1:70。30.5-50%的患病胎儿因羊水过少导致肺发育不全而在围产期死亡,此期主要为肾损害。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双肾集合管的非梗阻性梭形膨大,回声超强,呈陶土样“Potter”羊水过少症。如果度过新生儿期,一般患儿会进展至终末期肾病。

症状体征

ADPKD主要表现为双侧肾囊肿且逐渐发展,肾脏体积进行性增大,肾小球滤过率逐步降低,常出现高血压(60%)、腹痛(61%)、血尿(15%)、蛋白尿(11%)、囊肿或尿路感染、肾结石(10%-35%)等并发症。此外,ADPKD属多系统性疾病,35岁以上患者中超过90%合并肝囊肿、颅内动脉瘤、胰腺囊肿、结肠憩室或心脏瓣膜异常;其中肝囊肿是最常见合并症(83%-94%)。颅内动脉瘤虽然发病率较低(10%),但却是最可能导致患者急性死亡的合并症。ADPKD疾病特征和进展在家族内及家族间有很大变异性。多数ADPKD患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病程进展缓慢,临床特征并不明显,尽管已经形成数以千计的微小囊肿,发生囊性病变的肾单位可在长时间内代偿,维持肾小球滤过率相对稳定。直至疾病晚期,由于增大、增多的囊肿对残余肾单位的压迫,肾间质炎症和纤维化的改变,患者发展至肾衰竭的速度将显著加快。

ARPKD特征在于非梗阻性,梭形,肾集合管的囊性膨胀,由于胆管板畸形,存在有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CHF)。进行性胆管疾病导致门静脉周围纤维化或CHF,并可能进展为先天性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症(Caroli)病。ARPKD通常在子宫内或出生时被诊断出来,并且表型差异很大,新生儿在年龄和初始临床症状表现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包括肾脏和胆管异常的相对水平。ARPKD中器官受累程度的变化尚未得到合理的解释,但它被普遍认可。这种表型变异性受其他疾病修饰基因及表观遗传因子、激素效应和环境影响的组合影响。

临床表现

本病患者幼时肾大小形态正常或略大,随年龄增长囊肿数目及大小逐渐地增多和增大,多数病例到40~50岁时肾体积增长到相当程度才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两侧肾肿大、肾区疼痛、血尿及高血压等。

01

肾肿大

两侧肾病变进展不对称,大小有差异,至晚期两肾可占满整个腹腔,肾表面布有很多囊肿,使肾形不规则,凹凸不平,质地较硬。

02

肾区疼痛

常为腰背部压迫感或钝痛,也有剧痛,有时为腹痛。疼痛可因体力活动、行走时间过长、久坐等而加剧,卧床后可减轻。肾内出血、结石移动或感染也是突发剧痛的原因。

03

血尿

约半数病人呈镜下血尿,可有发作性肉眼血尿,此系囊肿壁血管破裂所致。出血多时,血凝块通过输尿管可引起绞痛。血尿常伴有白细胞尿及蛋白尿,尿蛋白量少,一般不超过1.0克/天。肾内感染时脓尿明显,血尿加重,腰痛伴发热。

04

高血压

为多囊肾的常见表现,在血清肌酐未增高之前,约半数出现高血压,这与囊肿压迫周围组织,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有关。近10年来,GrahamPC、TorreV和ChapmanAB等都证实本病肾内正常组织、囊肿邻近间质及囊肿上皮细胞肾素颗粒增多,并有肾素分泌增加。这些对囊肿增长和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换言之,出现高血压者囊肿增长较快,可直接影响预后。

05

肾功能不全

个别病例在青少年期即出现肾衰竭,一般40岁之前很少有肾功能减退,70岁时约半数仍保持肾功能,但高血压者发展到肾衰竭的过程大大缩短,也有个别患者80岁仍能保持肾脏功能。

06

多囊肝

中年发现的多囊肾病人,约半数有多囊肝,60岁以后约70%。一般认为其发展较慢,且较多囊肾晚10年左右。其囊肿是由迷路胆管扩张而成。此外,胰腺及卵巢也可发生囊肿,结肠憩室并发率较高。

07

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时可触及一侧或双侧肾脏,呈结节状。伴感染时有压痛。50%患者腰围增大。

病因

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的囊肿形成过程中,每个囊肿被认为是由单个细胞引发的,由体细胞突变或单倍性不足或阈值效应引起的。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异常增生的细胞无法形成正常的小管,导致小管区开始扩张。当囊肿增大时,会被从肾元中分离出来。然后通过持续异常的细胞增殖,囊肿会继续扩大并通过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剂而扩大。

图.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的囊肿形成过程

ADPKD有两种已知的基因参与ADPKD:位于16号染色体短臂上的PKD1(年发现),并产生多囊蛋白1(PC1),一种跨膜蛋白,具有长的N-末端胞外尾部,可作为传感器;和位于4号染色体长臂上的PKD2(年发现),并产生较小的糖蛋白多囊蛋白2(PC2),其在钙转运中发挥作用。PC1或PC2的功能丧失会损害由PAC和ER介导的钙瞬态反应,从而导致细胞内cAMP累积,反过来又导致了B-RafMAP2K1/ERK激活的增强的细胞增殖状态。其他的改变包括失去了细胞极性和Wnt失调,改变了细胞能量的新陈代谢,包括AMPK和mTOR干扰调制。tnf是PKD表型的潜在炎症介质。

图.与ADPKD发病机制有关的细胞通路

在临床确定的人群中,PKD1突变占ADPKD病例的85%,而PKD2则占其余15%。与ADPKD相关的表型表现出高水平的变异性,无论是在终末期肾病(ESKD)发病年龄,相关肝病或其他肾外表现方面。这可以归因于基因、等位基因异质性和环境影响。关于遗传异质性,已知PKD1突变与更严重的疾病相关,包括早期诊断年龄,高血压患病率增加和ESKD发病早于PKD2突变(中位年龄:54岁vs74岁)。从等位基因角度看,某些突变与更严重的疾病表型相关;例如,截短突变的患者比非截短突变的患者更严重。大多数ADPKD患者据报道具有截短突变。一项研究表明,位于PKD1基因5末端的突变与早期发作的ESKD和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增加有关。

图c-Myc在PKD的信号节点上。

这个示意图表示了一种可以在PKD中起作用的细胞生成机制。c-myc蛋白质在PKD致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

ARPKD是由编码FPC的PKHD1基因突变引起的。PKHD1在年由两个独立的研究小组克隆.PKHD1是一个特殊的大基因,跨越大约kb的基因组DNA,由86个外显子组成,其中67个外显子包含在最长的开放阅读框转录本中。许多可选剪接的转录已经被确定了;然而,这些亚型的确切功能和临床意义尚不清楚。到目前为止,已经鉴定了近个PKHD1突变。

疾病诊断

尽管对这种疾病遗传特征的了解不断增加,但根据年龄,家族史和个体囊肿数目进行筛查和成像标准是诊断的依据。超声诊断筛查ADPKD的检出率很高,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廉价和安全的方法,但高成本会阻止将这种筛查应用于整个人群。过去,诊断标准基于患有PKD1家族史的患者。年,对标准进行了修改,包括患有PKD2家族史的患者,这些患者年龄较小,囊肿数量较少。因此,较年轻受试者(15至29岁)中,两个肾中的三个囊肿足以用于诊断,而较老受试者需要更多的肾脏囊肿才能明确诊断ADPKD。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统一的标准仅适用于ADPKD阳性家族史的患者,这些患者排除ADPKD可能发生的ADPKD病例约10-15%。由于新的突变,在父母医疗记录不可用这种情况下,可能缺乏阳性家族史,患有双侧肾脏扩大和无数囊肿的患者,如果没有其他研究结果表明患有不同的囊性疾病,则很可能患有ADPKD。

ARPKD通常在子宫内或出生时诊断,并表现为进行性肾功能不全和门静脉高压症(PH)。受影响最严重的胎儿表现为典型的“Potter”表型(羊水过少),表现为肾小管的梭形扩张,呼吸功能不全,头颅异常和髋臼脚,大量回声增强的肾脏具有较差的皮质髓质化。羊水过少可在子宫内检测到,但在妊娠末三个月可能不会发展为ARPKD。

康旭医学检验所共有4个Panel检测项目可供选择,如下:

多囊肾检测Panel

B

遗传性肾病检测包

个基因

B-5

多囊肾检测包

24个基因

B-5.1

多囊肾-1

B遗传性肾病+MLPA

B-5.2

多囊肾-2

PKD1/PKD2基因测序+MLPA

多囊肾大片段检测

MLPA

多囊肾(PKD1)

MLPA

多囊肾相关大片段检测:PKD1/PKD2基因检测

案例分享

1.ADPKD:

患者,男,血液样本送康旭医学检验所,检测项目B遗传性肾病检测包。检测结果如下

结果解读:

在受检者PKD1基因发现c.GA(编码区第号核苷酸由G变为A)的杂合核苷酸变异,该变异导致编译第号氨基酸Trp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p.TrpTer)从而使肽链合成提前终止,为无义变异。该变异可能导致蛋白质功能受到影响。具体家系来源验证结果请参见上表。该变异的致病性已经有文献报道,与多囊肾病I型(Polycystickidneydisease1)相关,参考文献:NovelPKD1andPKD2mutationsinautosomaldominantpolycystickidneydisease(ADPKD).PubMed:(所参考数据库:HGMDPro及PubMed)。该变异不属于多态性变化,在人群中发生的频率极低(所参考数据库:Genomes、dbSNP)。PKD1基因是成人多囊肾病I型(Polycystickidneydisease,adulttypeI)的致病基因,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AD)。对于该类遗传方式,杂合变异可能导致发病。在受检者其父母PKD1基因均未发现上述变异,该变异为新生变异(DeNovo),此变异有可能为致病性变异。建议结合受检者临床表现及家族史进一步分析判断。

2.ARPKD:

患儿,女,6岁,因腹胀伴发热1周余、肾病、肝纤维化、多囊肾入院。血液样本送康旭医学检验所,采用PANEL+Sanger+父母来源验证的方式,检测项目B遗传性肾病检测包。检测结果如下

结果解读:

在受检者PKHD1基因发现复合杂合核苷酸变异c.GC(编码区第号核苷酸由G变为C)、c.GA(编码区第号核苷酸由G变为A)的杂合核苷酸变异,上述变异分别导致第号氨基酸由Val变为Leu(p.ValLeu)、第号氨基酸由Gly变为Arg(p.GlyArg),均为错义变异。上述变异均可能导致蛋白质功能受到影响。受检者上述变异分别遗传自其父母,其父母均只携带其中一个杂合变异。变异c.GC的致病性尚未见文献报道,变异c.GA的致病性已经有文献报道,与多囊性肾病(Polycystickidneydisease)相关,参考文献Exomesequencingidentifies


转载请注明:http://www.vgoog.net/jbzs/122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