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胆石症是最常见的胆囊疾病,好发年龄在20~50岁,尤其以中年肥胖、多产妇女最多见。发病原因主要是胆汁郁积、细菌感染及胆固醇代谢障碍等。胆石症与胆囊炎二者常互为因果,且大多数与慢性胆囊炎同时存在,结石较大的表现为右上腹闷胀不适,或慢性胆囊炎症状;较小的结石则可能在饱餐或油腻饮食后胆囊收缩,或夜间平卧时结石移动阻塞胆囊管引起胆绞痛和急性胆囊炎发作。结石引起的胆绞痛的特点是突然发作,绞痛剧烈,有时随体位变动,结石可能移位被排入胆总管,梗阻解除,则绞痛也随之突然缓解。
此病中医属于“胆胀”、“胁痛”、“黄疸”、“腹痛”、“结胸”等范围。胆胀病始见于《内经》。《灵枢·胀论》载:“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不仅提出了病名,而且对症状描述也很准确。《伤寒论》中虽无胆胀之名,但其所论述的一些症状,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的“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中的“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等都类似本病,该书中所立的大柴胡汤、大陷胸汤、茵陈蒿汤等皆为临床治疗胆胀的有效方剂。其后《症因脉治》治疗胆胀的柴胡疏肝饮,《柳州医话》所创的一贯煎也属临床治疗胆胀习用的效方,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首载胆胀医案,为后世临床辨证治疗积累了经验。由于饮食不节、情志抑郁所伤、外邪内侵、蛔虫上扰等累及肝胆,使肝胆功能失调,肝胆之气郁结,气血郁滞不通。胆汁由清变浊;浊而不清的胆汁,降浊不畅,渐致胆腑壅阻,浊汁淤积,日久凝结不散,成为结石。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必要的调养,从而减少或避免胆囊炎、胆石症的发作。中医药治疗本病效果较好,远期疗效尤其是减少复发的疗效更为显著。近年来,在辨证治疗胆胀方面取得了不少经验,同时也在古方的基础上创建了一些有效方剂,既往多主张用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例,现在也可用中医药综合治疗,取得成功。
现代临床医学认为:急性发作期:出现明显的腹痛、恶寒发热、黄疸三大症状中二者或二者以上者。梗阻型表现为间歇性黄疸、肝区和胸腹部持续性不适、消化功能减退等胆道梗阻症状。胆管炎型表现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即腹痛、恶寒发热、黄疸。静止期:无明显腹痛、恶寒发热、黄疸,或仅有轻微腹痛,无黄疸、发热恶寒。
一、就诊中医前的检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
(3)便常规+潜血;
(4)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清淀粉酶;
(5)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
(6)尿淀粉酶;
(7)心电图;
(8)胸片;
(9)心肌酶谱;
(10)肝胆胰脾B超。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上腹CT平扫+增强;
(2)上腹MRI;
(3)MRCP;
(4)肺功能;
(5)血气分析、血培养、其他体液培养、肿瘤标记物、感染性疾病筛查等。
二、情志调理
1、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指导其保持乐观情绪。
2、指导患者采用移情相制疗法,转移其注意力。针对患者焦虑或抑郁的情绪变化,可采用暗示疗法或顺情从欲法。
3、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相关知识,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4、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疾病防治经验,提高认识,增强治疗信心。
三、起居调养
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乐观情绪,保证充足睡眠,注意饮食结构,保持大便通畅,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增强内脏功能,防止胆汁郁积。
1、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积极治疗胁痛、黄疽等肝胆疾病及虫病,疗程要足,除邪务尽,病证治愈后要注重调摄,皆为预防胆胀的重要措施。
调摄包括调养心神,保持恬静愉快的心理状态;调节劳逸,做到动静适宜,以使气血流通;调剂饮食,宜清痰主,多食蔬菜、水果,如萝卜、苦瓜、佛手、苹果等,有利于利胆祛湿,切忌暴饮暴食及食用膏粱厚味,勿酗酒、贪凉、饮冷。注意保暖。
四、饮食调养
本病常以脂肪餐为诱因,所以应少吃油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少吃含胆固醇较多的食物,如蛋黄、鱼子、动物肝、肾、脑。急性期应禁食脂肪餐,可食米汤、果汁、藕粉等流质食物。根据病情可适当采用少油半流质软饭,以清淡食物为主。
1、常用食疗膳饮
(1)山楂粥:山楂30~40克,去核,与粳米克同煮成粥,吃时加白糖10克。
(2)棒渣木耳粥:黑木耳5克泡发撕碎,同玉米渣克,一并煮成稀粥,调料适量,咸甜均可。
(3)玉米须30~60克,煎水代茶饮。
(4)薏米50克,金钱草50克,共煮汤代茶饮。
(5)萝卜适量榨汁口服。
2、正确的饮食习惯
(1)利用多种形式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食疗及养生方法。
(2)利用图表等形式向患者演示饮食不当诱发胆囊炎的机理,使患者了解疾病与饮食的相关性,并嘱家属协同做好督促工作。
(3)定期进行电话回访,鼓励坚持正确的饮食习惯。定期门诊复查,筛查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
3、辩证食疗
(1)肝胆郁滞证:右胁胀满疼痛,痛引右肩,遇怒加重,胸闷脘胀,善太息,嗳气频作,吞酸嗳腐。苔白腻。宜食疏肝利胆的食品,如苦瓜、芹菜、白菜、丝瓜等。忌食壅阻气机的食品,如豆类、红薯、南瓜等。
(2)肝胆湿热证:右胁胀满疼痛,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口苦心烦,大便粘滞,或见黄疸。舌红苔黄腻。宜食清热利湿的食品,如薏苡仁、黄瓜、芹菜、冬瓜等。
(3)气滞血瘀证:右胁刺痛较剧,痛有定处而拒按,面色晦暗,口干口苦。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斑。宜食疏肝理气,活血祛瘀的食品,如山楂、大枣等。
(4)肝郁脾虚证:右胁胀痛,倦怠乏力,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腹胀,嗳气叹息,口苦,恶心呕吐,食少纳呆,大便稀溏或便秘。舌淡或暗,苔白。宜食疏肝健脾的食品,如莲藕、山药等。
(5)胆腑郁热证:右胁灼热疼痛,或绞痛或胀痛或钝痛或剧痛。疼痛放射至右肩胛,脘腹不舒,恶心呕吐,大便不畅或见黄疸或伴发热。舌质红,苔黄。宜食清热泻火的食品,如冬瓜、苦瓜、菊花泡茶饮等。
五、耳穴压丸取肝、胆、胆管、肝2、胆2、十二指肠、三焦为主穴,以天枢、大横、腹哀、期门、胃、口、直肠下段、肛门等酌情选配。用0.25平方厘米的橡皮胶布,中心粘一王不留行籽贴于所取耳穴部,隔日1次,两耳轮换,30天左右为1疗程。患者每日自行按压数次,饭后按压尤佳。
六、按摩调养法
病人左侧卧位,左腿伸直,右腿屈曲,医者站在病人后边,双手在右季肋部做提拿数次,同时做揉法数次。痛点部位多施手法;病人俯卧,医者站在病人身旁,用手掌在背部做揉法数次,并分别点按肝俞、胆俞、胃仓;病人仰卧,医者站在病人身旁,用手掌自上而下沿助弓做分推法数次,并分别点按日月、水分、天枢、三阳络、阳陵泉、胆囊穴、丘墟。
七、气功调养法
姿势不拘,取坐、站、卧式均可,舌抵上腭,身体放松,排除杂念,鼻吸鼻呼,缓慢吸气,将意念行至丹田,有气感后再上行至右肋下期门穴,然后意守10~15分钟;先出左脚,吸气,略收小腹,再出右脚,这样一步吸一步呼,每分钟走80~步,行动20分钟为一轮。收功时放慢步伐,两手抱肚脐想一下,即可收功。
八、中医辨证非处方中成药推荐
可酌选利胆排石片、金钱草冲剂、锦红片、双黄连口服液、消炎利胆片等。
九、常用单验方
1、元明粉9克冲服,每日1次。
2、金钱草~克,煎汤代茶饮。能利胆,促使炎症消退,郁积胆汁畅流,防止结石再形成。
3、柴胡20克,黄芩20克,枳实15克,金钱草30克,元明粉10克,大黄15克,虎杖30克,枳壳15克,金钱草30克,大黄15克,二方任选其一,每日1剂,至少连服7天,一般用药1周开始排石,嘱家属淘洗大便,寻找结石。适用于泥沙样结石或直径在1厘米左右的结石。
十、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1、右胁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及缓解因素,与饮食、体位、睡眠的关系。若疼痛剧烈、可能有出血或出现休克现象者,立即报告医生。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禁饮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胆囊穴、章门、期门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右侧肝俞、右侧胆俞、太冲、侠溪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胆、交感、神门等穴。
(6)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胆囊等穴。
(7)遵医嘱肝病治疗仪治疗。
2、右胁胀满不适
(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腹部行顺时针方向按摩。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脾俞、胃俞、神阙、中脘等穴。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胆囊等穴。
(6)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胆、大肠、交感等穴。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胆囊、天枢等穴。
3、嗳气、恶心、呕吐
(1)观察嗳气、恶心、呕吐的频率、程度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
(3)呕吐患者汤药宜少量频服,服药前用生姜汁数滴滴于舌面或姜片含于舌下,以减轻呕吐。
(4)遵医嘱穴位注射,取双侧足三里、胆囊等穴。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中脘、胆囊等穴。
(6)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胆囊、胃、内分泌、交感、神门等穴。
(7)遵医嘱艾灸,取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等穴。
(8)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肝俞、胆俞、中脘、足三里等穴。
4、纳呆
(1)观察患者饮食状况、口腔气味及舌质、舌苔的变化,保持口腔清洁。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脾俞、胃俞、中脘、阳陵泉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小肠、大肠、神门等穴。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胃俞、足三里等穴。
5、发热
(1)观察体温变化。
(2)保持皮肤清洁,汗出后及时擦干皮肤、更换衣被,忌汗出当风。
(3)遵医嘱穴位注射,取曲池等穴。
杏林文强中医特色治疗护理注意事项
内服汤剂
注意事项
1、肝郁脾虚证中药宜温服,恶心呕吐者宜浓煎频服,湿热证者宜凉服。
2、服用含有大黄成分的中成药后,要注意观察大便的次数及性质,尤其北京什么医院看白癜风得了白巅峰能治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