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界一直流传着“肝不好眼先知”的说法,眼睛不仅是我们观察世界的“取景器”,在中医里,眼睛还是透视身体健康的窗口。
视目诊病有很长的医学历史,早在古代就有“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的说法。
尤其“肝开窍于目”,肝脏对应的正是五官中的眼睛。
大部分肝病是没有特殊症状的,很多人能吃能喝,能跑能跳,但是并不代表肝脏完好无损。
一旦发现眼睛出现了求救信号,那就要警惕,肝的问题可能已经很严重了!
眼睛出现这3种症状可能是肝癌的信号
《黄帝内经》中五劳所伤之一,“久视伤血”,这里的“血”,指的就是肝血。
1、眼珠发黄
眼球或皮肤发黄,主要由于肝细胞的破坏,使转化的直接胆红素回流到血液中,导致血液中直接胆红素的上升。
当肝癌发生时,肝细胞衰竭,本身会导致黄疸,癌症浸润胆管或肝门转移性淋巴结肿大压迫胆管,也会引起阻塞性黄疸。2、眼睛变模糊、怕光
眼睛的功能依赖于五脏的精气,尤其是肝脏的气,即“肝血不足,不可眼中养。”
不能盲目地使用眼药水,还得从肝脏入手。
当肝血不足时,就没有足够的肝阴去滋养眼睛,很容易出现眼睛干涩、瘙痒、易疲劳,久而久之,视力就会严重下降并且怕光。3、眼睛布满血丝
肝火旺盛主要是由于生活不规律、心情不好、烟酒过多所致。
肝火容易沿着肝经上行,若肝火到达眼睛,会使眼睛发炎,出现红血丝。尤其是乙肝患者,更要注意眼睛出血。这种红血不明原因的发生,很可能就是肝癌的发生。那中医如何看待肝癌的?
中医将肝癌归为“积聚”、“胁痛”等范畴,认为其是由七情内伤、或饮食劳倦、或邪毒内侵等原因,致脏腑气血亏虚,脾虚不运,气滞、血瘀、湿热、痰毒等互结于肝所致。也就是说,肝癌的病机特点是:气血亏虚为本,气血湿热瘀毒互结为标,并且虚实错杂。多数肝病病人都是“虚中有积”,就是脏器虚损,同时生有“积”。这种情况下,治疗理当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以恢复肝主疏泄之功能为主。肝:体阴用阳最宜艾灸
肝为藏血之脏,血属阴,故肝体为阴;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内寄相火,主升主动,故治肝用为阳。那么,体阴用阳对治疗有什么要求呢?它决定了肝病的治疗原则——“不宜刚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如若攻伐太过,耗气伤正,易致正虚邪盛,加重病情。针对这一原则,只有艾灸最符合!
⑴艾为纯阳之物,本身没有毒副作用,它不像药物,不会给人体带来任何损伤,不会攻伐太过。⑵肝不易受补,服用药膳膏方吸收效率大打折扣。艾灸是外治疗法,从体表给予身体药性和热力,无需经过胃肠道吸收。⑶只要配穴精准、手法正确、灸量到位,就可以肝脾同调(“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标本兼治。⑷“天下扶阳,灼艾第一”,艾灸最大的作用就是补阳升阳。阳气足了,就能“阳密乃固”,对外能抵御外邪,对内能调和脏腑,内外通调,人就不易生病。
三九灸补肝四步走
冬天寒冷,人疏于运动,就会体内血流不畅通,阻止肝脏在解毒过程中及下腹腔血液的回流,使得肝脏充血造成肝火过旺。肝火过旺就会加剧了肝气郁结,影响了肝脏解毒,导致肝脏毒素瘀积。冬天阳气内伏,形成阴居于外而虚损于内的状态,故如果肝血不足,阳气就藏不住,容易失眠暴躁。
同时,90%的女性会在冬天出现手脚冰凉的问题,这是气血不足的表现。
也就是说,肝脏最怕的问题——肝火过旺、肝气郁结、肝毒瘀积、肝血不足,在冬天放大、再放大!故而,冬季养肝应当从这4个方面做起:降肝火、疏肝气、清肝毒、养肝血针对不同的需求,建议取穴如下:1
降肝火
然谷:肾经荥穴,“荥主身热”,荥穴属火,而肾经、肾脏属水,因此然谷可以平衡水火,“肝肾同源”,艾灸然谷,可以——补肾水来制心火,滋肾水来涵肝木,抑肝火而扶脾胃。
行间:火穴,肝属木,木生火,艾灸此穴可以泻肝火,故称“泻行间火而热自清”。
2
疏肝气
太冲:肝经原穴,为火穴,被称为“人体的出气筒”,艾灸此穴可以把人体郁结的气最大限度地冲出去。
期门:肝经募穴,具有理气解郁之效,灸之,可以使肝木疏泄适宜,让人气顺而心舒!
此外,建议加灸脾俞、足三里、太白,以补脾气,因为“肝随脾升”,脾气升是关键。
3
清肝毒
肝俞:肝不易受补,因此最需疏通肝俞。艾灸肝俞,能补肝阴、散肝热、疏肝气、通肝经,帮助肝脏有效分解体内毒素,并协助其他脏腑将毒素排出。肝俞可以搭配太冲,这叫“俞原配穴”。
章门:八会穴的脏会穴,统领五脏疾病,艾灸此穴可以维护肝的疏泄正常。
4
养肝血
关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灸之,可提高脾胃生化气血的功能。
血海:脾经所生之血聚集之处,有化血为气、运化脾血、引血归经、治疗血症等功效,灸之,可祛除瘀血,促生新血,通过运化脾血,让肝血得到补充。
三阴交:肝、脾、肾三经交汇的穴位,可养肝血、补脾气、滋肾阴。
太溪:肾经原穴,肝属木,肾属水,故而养肝血必须滋阴,艾灸太溪可以“滋水涵木”。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