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第二节消化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一、恶心与呕吐

两者可单独发生,但多数病人先有恶心(nausea),继而呕吐(vomiting)。引起恶心与呕吐的病因很多,其中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因有:①胃炎、消化性溃疡并发幽门梗阻、胃癌;②肝、胆囊、胆管、胰、腹膜的急性炎症;③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心理性呕吐。呕吐出现的时间、频度、呕吐物的量与性状因病种而异。上消化道出血时呕吐物呈咖啡色甚至鲜红色;消化性溃疡并发幽门梗阻时呕吐常在餐后发生,呕吐量大,呕吐物含酸性发酵宿食;低位肠梗阻时呕吐物带粪臭味;急性胰腺炎可出现频繁剧烈的呕吐,吐出胃内容物甚至胆汁。呕吐频繁且量大者可引起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碱中毒;长期呕吐伴畏食者可致营养不良;昏迷病人呕吐时易发生误吸,引起肺部感染、窒息等。

1.病史恶心与呕吐发生的时间、频率、原因或诱因,与进食的关系;呕吐的特点及呕吐物的性质、量;呕吐伴随的症状,如是否伴有腹痛、腹泻、发热、头痛、眩晕等。病人的精神状态,有无疲乏无力,有无焦虑、抑郁,呕吐是否与精神因素有关。

2.身体评估①全身情况:生命体征、神志、营养状况,有无失水表现。②腹部检查:见本章第一节中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査必要时作呕吐物毒物分析或细菌培养等检查,呕吐量大者注意有无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

1.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大量呕吐导致失水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频繁呕吐导致失水、电解质丢失有关。

3.焦虑与频繁呕吐、不能进食有关。

1.病人生命体征在正常范围内,无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2.呕吐减轻或停止,逐步恢复进食。

3.能保证机体所需热量、水分、电解质的摄入。

4.活动耐力恢复或有所改善。

5.焦虑程度减轻。

1.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1)失水征象监测:①生命体征:定时测量和记录生命体征直至稳定。血容量不足时可出现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血压降低、特别是直立性低血压。持续性呕吐致大量胃液丢失而发生代谢性碱中毒时,病人呼吸变浅、慢。②准确测量和记录每天的出入量、尿比重、体重。③观察病人有无失水征象,依失水程度不同,病人可出现软弱无力、口渴、皮肤黏膜干燥和弹性减低,尿量减少、尿比重增高,并可有烦躁、神智不清以至昏迷等表现。④动态观察实验室检查结果,例如血清电解质、酸碱平衡状态。

(2)呕吐的观察与处理:观察病人呕吐的特点,记录呕吐的次数,呕吐物的性质和量、颜色、气味。按医嘱应用止吐药及其他治疗,促使病人逐步恢复正常饮食和体力。

(3)积极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给予口服补液时,应少量多次饮用,以免引起恶心呕吐。如口服补液未能达到所需补液量时,需静脉输液以恢复机休的液体平衡状态。剧烈呕吐不能进食戒严重水电解质失衡时,则主要通过静脉输液给予纠正。

2.活动无耐力

(1)生活护理:协助病人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病人呕吐时应帮助其坐起或侧卧,头偏向一侧,以免误吸。吐毕给予漱口,更换污染衣物被褥,开窗通风以去除异味。

(2)安全的护理:告知病人突然起身可能出现头晕、心悸等不适。指导病人坐起时动作缓慢,以免发生直立性低血压。

3.焦虑

(1)心理疏导:耐心解答病人及家属提出的问题,消除其紧张情绪,特别是呕吐与精神因素有关的病人,紧张、焦虑还会影响食欲和消化能力,而对于治疗的信心及情绪稳定则有利于缓解症状。必要时使用镇静药。

(2)应用放松技术:常用深呼吸法(用鼻吸气,然后张口慢慢呼气,反复进行),以及交谈、听音乐、阅读等方法转移病人的注意力,减少呕吐的发生。

1.病人生命体征稳定在正常范围,无口渴、尿少、皮肤干燥和弹性减退等失水表现,血生化指标正常。

2.呕吐减轻或消失,逐步耐受及增加进食量。

3.摄入足够的热量、水分、电解质和各种营养素,营养状态改善。

4.活动耐力增加,活动后无头晕、心悸、气促或直立性低血压。

5.能认识自己的焦虑状态并运用适当的应对技术。

二、腹痛

临床上一般将腹痛(abdomialpain)按起病急缓、病程长短分为急性与慢性腹痛。急性腹痛多由腹腔脏器的急性炎症、扭转或破裂,空腔脏器梗阻或扩张,腹腔内血管阻塞等引起;慢性腹痛的原因常为腹腔脏器的慢性炎症、腹腔脏器包膜的张力增加、消化性溃疡、胃肠神经功能紊乱、肿瘤压迫及浸润等。此外,某些全身性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腹外脏器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和下叶肺炎等亦可引起腹痛。腹痛可表现为隐痛、钝痛、灼痛、胀痛、刀割样痛、钻痛或绞痛等,可为持续性或阵发性疼痛,其部位、性质和程度常与疾病有关。如胃、十二指肠疾病引起的腹痛多为中上腹部隐痛、灼痛或不适感,伴畏食、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小肠疾病多呈脐周疼痛,并有腹泻、腹胀等表现。大肠病变所致的腹痛为腹部一侧或双侧疼痛。急性胰腺炎常出现上腹部剧烈疼痛,为持续性饨痛、钻痛或绞痛,并向腰背部呈带状放射。急性腹膜炎时疼痛弥漫全腹,腹肌紧张,有压痛、反跳痛。

1.病史腹痛发生的原因或诱因,起病急骤或缓慢、持续时间,腹痛的部位、性质和程度;腹痛与进食、活动、体位等因索的关系;腹痛发生时的伴随症状,如有无恶心、呕吐、腹泻、呕血、便血、血尿、发热等;有无缓解疼痛的方法;有无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等心理反应。

2.身体评估①全身情况:生命体征、神志、神态、体位、营养状况,以及有关疾病的相应体征,如腹痛伴黄疸者提示与胰腺、胆系疾病有关,腹痛伴休克者可能与腹腔脏器破裂、急性胃肠穿孔、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急性心肌梗死、肺炎等有关。②腹部检查:见本章第一节中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根据不同病种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必要时需作X线检查、消化道内镜检查等。

1.疼痛:腹痛与腹腔脏器或腹外脏器的炎症、缺血、梗阻、溃疡、肿瘤或功能性疾病等有关。

2.焦虑与剧烈腹痛、反复或持续腹痛不易缓解有关。

1.病人的腹痛逐渐减轻或消失。

2.焦虑程度减轻。

腹痛是很常见的临床症状。因发病原因的不同,腹痛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和转归各异,需要有针对性地治疗、护理,包括病因治疗和止痛措施。下述为腹痛病人的一般护理原则:

1.疼痛:腹痛

(1)腹痛的监测:①观察并记录病人腹痛的部位、性质及程度,发作的时间、频率,持续时间,以及相关疾病的其他临床表现。如果疼痛突然加重、性质改变,且经一般对症处理疼痛不能减轻,需警惕某些并发症的出现,如消化性溃疡穿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等。②观察非药物性和(或)药物止痛治疗的效果。

(2)非药物性缓解疼痛的方法:是对疼痛,特别是慢性疼痛的主要处理方法,能减轻病人的焦虑、紧张,提高其疼痛阈值和对疼痛的控制感。具体方法如:①行为疗法:指导式想象(利用一个人对某特定事物的想象而达到特定的正向效果,如回忆一些有趣的往事可转移对疼痛的注意)、深呼吸、冥想、音乐疗法、生物反馈等。②局部热疗法:除急腹症外,对疼痛局部可应用热水袋进行热敷,从而解除肌肉痉挛而达到止痛效果。③针灸止痛:根据不同疾病和疼痛部位选择针疗穴位。

(3)用药护理:镇痛药物种类甚多,应根据病情、疼痛性质和程度选择性给药。癌性疼痛应遵循按需给药的原则,有效控制病人的疼痛。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口干、恶心、呕吐、便秘和用药后的镇静状态。急性剧烈腹痛诊断未明时,不可随意使用镇痛药物,以免掩盖症状,延误病情。

(4)生活护理:急性剧烈腹痛病人应卧床休息,要加强巡视,随时了解和满足病人所需,做好生活护理。应协助病人取适当的体位,以减轻疼痛感并有利于休息,从而减少疲劳感和体力消耗。烦躁不安者应采取防护措施,防止坠床等意外发生。

2.焦虑疼痛是一种主观感觉,对疼痛的感受既与疾病的性质、病情有关,也与病人对疼痛的耐受性和表达有关。对疼痛的耐受性以及疼痛是否引起焦虑,主要影响因素有病人的年龄、个性、文化背景、情绪和注意力;周围人们的态度;疼痛对病人的生活、工作、休息、睡眠和社交活动的影响,这些影响对病人是否具有重要意义;以及疾病的性质,例如是否危及生命等。急骤发生的剧烈腹痛、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的慢性腹痛以及预后不良的癌性疼痛,均可造成病人精神紧张、情绪低落,而消极悲观和紧张的情绪又可使疼痛加剧。因此,护士对病人和家属应进行细致全面的心理评估,取得家属的配合,有针对性地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以减轻紧张恐惧心理,稳定情绪,有利于增强病人对疼痛的耐受性。

1.病人叙述腹痛减轻或消失。

2.情绪稳定,能应用适当的技巧减轻焦虑和疼痛。

三、腹泻

正常人的排便习惯多为每天1次,有的人每天2~3次或每2~3天1次,只要粪便的性状正常,均属正常范围。腹泻(diarrhea)指排便次数多于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腹泻多由于肠道疾病引起,其他原因有药物、全身性疾病、过敏和心理因素等。发生机制为肠蠕动亢进、肠分泌增多或吸收障碍。小肠病变引起的腹泻粪便呈糊状或水样,可含有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成分,大量水泻易导致脱水和电解质丢失,部分慢性腹泻病人可发生营养不良。大肠病变引起的腹泻粪便可含脓、血、黏液,病变累及直肠时可出现里急后重。

1.病史腹泻发生的时间、起病原因或诱因、病程长短;粪便的性状、气味和颜色,排便次数和量;有无腹痛及疼痛的部位,有无里急后重、恶心、呕吐、发热等伴随症状;有无口渴、疲乏无力等提示失水的表现;有无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等心理因素。

2.身体评估①急性严重腹泻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神志、尿量、皮肤弹性等。慢性腹泻时应注意病人的营养状况,有无消瘦、贫血的体征。②腹部检查:见本章第一节中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③肛周皮肤:有无因排便频繁及粪便刺激,引起肛周皮肤糜烂。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采集新鲜粪便标本作显微镜检查,必要时作细菌学检査。急性腹泻者注意监测血清电解质、酸碱平衡状况。

1.腹泻与肠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有关。

2.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大量腹泻引起失水有关。

1.病人的腹泻及其引起的不适减轻或消失。

2.能保证机体所需水分、电解质、营养素的摄入。.

3.生命体征、尿量、血生化指标在正常范围。

1.腹泻

(1)病情观察:包括排便情况、伴随症状等。

(2)饮食护理:饮食以少渣、易消化食物为主,避免生冷、多纤维、味道浓烈的刺激性食物。急性腹泻应根据病情和医嘱,给予禁食、流质、半流质或软食。

(3)活动与休息:急性起病、全身症状明显的病人应卧床休息,注意腹部保暖。可用热水袋热敷腹部,以减弱肠道运动,减少排便次数,并有利于腹痛等症状的减轻。

(4)用药护理:腹泻的治疗以病因治疗为主。应用止泻药时注意观察病人排便情况,腹泻得到控制应及时停药。应用解痉止痛药如阿托品时,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如口干、视力模糊、心动过速等。

(5)肛周皮肤护理:排便频繁时,因粪便的刺激,可使肛周皮肤损伤,引起糜烂及感染。排便后应用温水清洗肛周,保持清洁干燥,涂无菌凡士林或抗生素软膏以保护肛周皮肤,促进损伤处愈合。

(6)心理护理:慢性腹泻治疗效果不明显时,病人往往对预后感到担忧,结肠镜等检查有一定痛苦,某些腹泻如肠易激综合征与精神因素有关,故应注意病人心理状况的评估和护理,鼓励病人配合检查和治疗,稳定病人情绪。

2.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1)动态观察液体平衡状态:急性严重腹泻时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可引起脱水及电解质紊乱,严重时导致休克。故应严密监测病人生命体征、神志、尿量的变化;有无口渴、口唇千燥、皮肤弹性下降、尿量减少、神志淡漠等脱水表现;有无肌肉无力、腹胀、肠鸣音减弱、心律失常等低钾血症的表现;监测血生化指标的变化。

(2)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及时遵医嘱给予液体、电解质、营养物质,以满足病人的生理需要量,补充额外丢失量,恢复和维持血容量。一般可经口服补液,严重腹泻,伴恶心与呕吐、禁食或全身症状显著者经静脉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注意输液速度的调节。老年病人尤其应及时补液并注意输液速度,因老年人易因腹泻发生脱水,也易因输液速度过快引起循环衰竭。

1.病人的腹泻及其伴随症状减轻或消失。

2.机体获得足够的热量、水电解质和各种营养物质,营养状态改善。

3.生命体征正常,无失水、电郫质紊乱的表现。

四、吞咽困难

吞咽困难(dysphagia)指固体或液体食物从口腔运送至胃的过程中受阻而产生咽部、胸骨后的梗阻感或停滞感。按吞咽困难的部位可分为口咽性吞咽困难和食管性吞咽困难两类。多见于咽、食管及食管周围疾病,如咽部脓肿、食管癌、胃食管反流病、贲门失弛缓症,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硬化症累及食管,神经系统疾病,以及纵隔肿瘤、主动脉瘤等压迫食管。

五、嗳气

嗳气(eructation)指消化道内气体(主要来自食管和胃)从口腔溢出,气体经咽喉时发出特珠声响、有时伴有特殊气味。俗称"打饱嗝"。多提示胃内气体较多。频繁嗳气可与精神因素、进食过急过快、饮用含碳酸类饮料或酒类有关,也可见于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裂孔疝、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胆道疾病等。

六、反酸

反酸(acidregurgitation)指酸性胃内容物反流至口咽部,口腔感觉到酸性物质。常伴有烧灼感、胸骨后疼痛、吞咽痛、吞咽困难以及间歇性声嘶、慢性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不伴有恶心、干呕。多由于食管括约肌功能不全或食管蠕动功能异常、胃酸分泌过多引起,多见于胃食管反流病和消化性溃疡。

七、灼热感或烧心感

灼热感或烧心感(heartburn)是一种胸骨后或剑突下的烧灼感,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常伴有反酸,主要由于炎症或化学刺激作用于食管黏膜而引起。常见于胃食管反流病和消化性溃疡,也可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和心绞痛。

八、畏食或食欲不振

畏食或食欲不振(anorexia)指惧怕进食或缺乏进食的欲望。多见于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系统肿瘤、慢性胃炎、肝炎等,也见于全身性或其他系统疾病如严重感染、肺结核、尿毒症、垂体功能减退等。严重食欲不振称为厌食,可导致营养不良。

九、腹胀

腹胀(abdominaldistention)是一种腹部胀满、膨隆的不适感觉,可由胃肠道积气(flatulence)、积食或积粪、腹水、气腹、腹腔内肿物、胃肠功能紊乱、胃肠道梗阻等引起,亦可由低钾血症所致。当胃肠道积气量超过气体被吸收和排出的量时,可出现腹胀感。腹水超过ml时,亦出现腹胀不适。

十、便秘

便秘(constipation)指排便频率减少,1周内排便次数少于2~3次,排便困难,大便干结。部分正常人习惯于隔几天排便1次,但无排便困难与大便干结,故不能以每天排便1次作为正常排便的标准。引起便秘的常见因素有:①进食量过少或食物缺乏纤维素、水分、不足以刺激肠道的正常蠕动;②结肠平滑肌张力减低和蠕动减弱;③各种原因的肠梗阻;④排便反射减弱或消失,腹肌、膈肌及盆肌张力减低;⑤结肠痉挛缺乏驱动性蠕动等。便秘常见于全身性疾病、身体虚弱、不良排便习惯、功能性便秘等情况,以及结肠、直肠、肛门疾病。

十一、黄疸

黄疸(jaundice)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体征。正常胆红素最高为17.1μmol/L,胆红素在34.2μmol/L以下时,黄疸不易觉察,称为隐性黄疸;超过34.2μmol/L时临床出现黄疸。常分为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胆汁淤积性黄疸主要见于消化系统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胆道阻塞;溶血性黄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溶血,如溶血性疾病、不同血型输血导致的溶血等。

十二、呕血与黒便

呕血(hematemesis)与黑便(melena)见于上消化道疾病(如食管、胃、十二指肠、胆和胰腺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病因为消化性溃疡、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和胃癌。上消化道出血者均有黑便,但不一定有呕血。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有呕血和黑便,在幽门以下者可仅表现为黑便。但出血量少而速度慢的幽门以上病变亦可仅见黑便,而出血量大、速度快的幽门以下病变可因血液反流入胃,引起恶心、呕吐而出现呕血。

呕血与黑便的颜色、性质亦与出血量和速度有关。呕血呈鲜红色或血块提示出血量大且速度快,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短,未经胃酸充分混合即呕出;如呕血呈棕褐色咖啡渣样,则表明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长,经胃酸作用形成酸性血红蛋白所致。柏油样黑便,黏稠而发亮,是因血红蛋白中铁与肠内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所致;当出血量大且速度快时,血液在肠内推进快,粪便可呈暗红基至鲜红色,需与下消化道出血鉴别;反之,空肠、回肠的出血如出血量不大,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也可表现为黑便,需与上消化道出血鉴别。

护理人自己的平台,分享专业护理知识、执业政策法规、管理制度经验、服务规范标准、提升护理执业内涵、展示白衣战士风采……为护理学科的发展默默贡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添砖加瓦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平安医院
北京有白癜风专科医院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vgoog.net/hbyx/7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