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提升全市职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水平,推动全市企事业单位高技能人才培养及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多年来,北京市总工会高度重视职工创新工作室建设,激励职工进行各种创新活动,将职工技术创新不断引向深入。
即日起,小午带您走进年度市级(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一同探访这些创新工作室的最新成果和创新经验。
现实生活中
很多人因为患有胆囊疾病
而不得不通过手术将其切除
一般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需要在患者肚脐和右上腹穿刺3~4个孔
而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只需在患者脐部切一个口
就能成功切除胆囊
术后几乎看不到疤痕
我国第一台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
就是由张忠涛教授和团队在年完成的
张忠涛是首都医科医院副院长
消化疾病中心普外分中心主任
年市级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领军人
他的团队在内镜-腹腔镜联合诊治技术
全腹腔镜下胃肠道手术技术
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治疗
肝脏移植技术等方面
均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
张忠涛的诸多成绩从何而来?
今天小午带您走进
张忠涛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
“创新来源于临床需求”
张忠涛总说,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微创外科时代。他参加工作那年,恰逢法国人成功实施了第一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他39岁接任普外分中心主任时,恰逢微创外科在中国蓬勃发展之时。作为职工创新工作室领军人,张忠涛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时机。
年,他率先完成国内第一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此后,医院普外分中心先后完成了国内第一例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第一例胆囊联合阑尾切除、第一例肝囊肿开窗和脾囊肿开窗、第一例肝脏胆管囊腺瘤切除和回盲部切除……
“创新来源于临床需求!”张忠涛颇有感慨地说。年,以他名字命名的张忠涛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成立了。随后,一个个创新的火花就这样在工作室的成员中迸发了。
在实施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初期有这样一个小插曲。一次手术中,张忠涛发现,他们使用的3通道防漏气装置很容易漏气。经过反复实践,他和工作室的成员逐渐摸索出一个小窍门——利用腹直肌和腹直肌鞘防止漏气。简单来说,就是在脐孔上缘3cm弧形小切口处,切开皮肤,分离皮下脂肪至腹直肌前鞘,直接自切口依次穿入1个10mm及2个5mm的穿刺套管。手术完成后,再连接两个戳孔,取出标本,最后常规缝合戳孔和切口。这一方法简便易行,也不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手术时的张忠涛一丝不苟。
“外科医生一定要讲究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张忠涛对外科医生的一种诠释。他说:“外科医生一定要讲究工匠精神,要把手术做到极致的细致、精准”。
“肿瘤如果切得干净、彻底,病人复发的几率就小;手术如果做得细致,出血少、损伤小,病人恢复得就快。”张忠涛深知,手术绝不仅仅是解决病痛的过程,同时也是造成创伤的过程。人们通常会将手术后的疼痛当作治病的代价,从而习以为常,张忠涛却总是想着如何将这种代价降到最低。
“我是一个和自己较劲的人,说好听点儿,叫追求卓越,说不好听了,就是矫情、纠结。”张忠涛笑着说。不满足于现状,想把事情做得更好,继而发现一些问题,做出一些改变,这是他对于“工匠精神”更深层的理解。
▲工作之余,张忠涛时常会研究病例。
“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像水滴石穿”
除了医者的身份外,张忠涛现在还是工作室领军人。忙碌一天后,他还要带着成员们做课题、搞科研。为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单孔腹腔镜技术,张忠涛利用中国内镜外科培训联盟平台,先后在上海、北京、成都、长春举办了4期培训班,辐射全国23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
作为导师,他对学生的要求是先做人,其次才是做学问,正直、诚实是不可或缺的素质。“很多事情并非能一蹴而就,而是要慢慢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像水滴石穿。”
责任感、使命感对他来说,从来不是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压力与动力。为了能够学到更多新技术、新业务,创新工作室建立了完善的人才、技术引进和培养机制,每年都会派出优秀的医院进修。不仅如此,医护人员还经常牺牲休息时间交流探讨,学习掌握医疗新技术。
张忠涛说:“以后,我们还将一如既往的利用好创新工作室这个阵地和平台,学习、研究和引进更多新技术、新业务,为百姓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创新工作室内,经常开展学术研讨。
工作室简介
张忠涛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成立于年,是以首都医科医院副院长张忠涛教授为领军人。该职工创新工作室是以建设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全国性消化外科临床诊疗和研究中心为目标的科研团队。
文字:白莹
图片:孙妍
视频:北京市总工会融媒体中心
原标题:《在肚脐眼开个小孔就能切除胆囊?这个团队12年前就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