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生活水平提高了,就应了那句老话,“饱——暖——思………………………………保——健”。
人们越来越惜命,自我保健意识越来越强,体检中心选个“套餐”,每年做个体检,也越来越普遍。几乎每个体检套餐都会包含腹部B超,其中肝胆胰脾B超几乎是必查项目。
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身边那些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的壮人,今天这个发现了“肝囊肿”,明天那个发现了“肝血管瘤”,有的干脆整个“肝占位性病变”后边跟几个字母,于是乎,一个个抱着体检报告,体似筛糠,面如灰土,好像是得了绝症。
这些“绝症”到底有多“绝”,究竟是个什么鬼,今天让我们逐一揭露他们的真面目。
“肝囊肿”
先上图
这就是“肝囊肿”,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好几个,这些“囊肿”好像长在肝儿上的“泡”,“泡”里有什么,有“水”,当然不是“自来水”,“泡”里的“水”中含有蛋白质、电解质、脱落细胞等,是由囊壁上的细胞产生出来的。
“肝囊肿”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肝脏良性疾病,通常认为是一种先天发育异常,俗称“胎里带”,它生长非常缓慢,多数情况下,这个“胎里带”的小朋友会默默的陪伴你一生,可以让你忽视它的存在,不会有任何感觉,也不会“恶变”,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去治疗,更无需消灭它。
只有当它长到特别巨大时才可能会出现肝区胀满、隐痛,如果压迫了胃肠道还可能出现进食后饱胀,食欲减退,甚至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时候就需要治疗了。
治疗方法一般视囊肿位置和大小而定,如果囊肿位于肝脏浅表处,那么首选是微创腹腔镜下的囊肿开窗,也就是在腹腔镜下将囊肿表面的“皮”切掉一部分,一般至少切掉1/3,将囊肿充分开放,让里面的“水”流到腹腔里。别急,我知道你的担心,noproblem,因为这些“水”干净、无刺激,我们不消灭水,我们只是水的搬运工,让水流到腹腔里就被自身全部吸收了;极个别情况下切开后会发现里面的“水”不干净,含有胆汁成分,那么开放就不行了,需要将囊肿和肠道做吻合,让不干净的囊液从此直接排入肠道。
如果囊肿位于肝脏的中心部位,又不是特别大,可以选择在B超引导下经皮肝囊肿穿刺置管,吸净囊液后,注入少量无水乙醇或聚桂醇等“硬化剂”,“杀死”囊壁上分泌“水”的细胞,一般需要治疗几次,这样才能将分泌“水”的细胞“满门抄斩”,从此不再为祸一方。
除此之外,如果肝囊肿合并了囊内出血、感染,就会出现腹痛、寒战、发热等症状,这时也应该治疗,不过这些属于少见情况,不必过度担心。
囊内出血,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止血、预防感染、对症止痛,观察失血量和出血囊肿的变化,多数病人经保守治疗都可以缓解,个别保守治疗失败的,恐怕就需要手术治疗来止血了。
对于继发感染的肝囊肿,可以视作“肝脓肿”来治疗,抗感染、穿刺脓肿、置管引流,看一看往期小文“肝脓肿”那些事了解更多。
以上说的是最常见的“肝囊肿”,也称“单纯性肝囊肿”,另外还有一些所谓的“肝囊肿”就不那么单纯了,必须重视,比如“肝包虫病”、“肝囊腺瘤”、“肝囊腺癌”等,一经发现应尽早手术。
“肝包虫病”
再上图
“肝包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多见于牧区,一般家里都会养羊、养狗,所以有过牧区居住史的人,如果发现了这种“大泡”套“小泡”的“肝囊肿”一定要进一步检查,要知道,这些囊里可是有无数的“小虫”在自由的飞翔。
“肝(胆管)囊腺瘤”和“肝(胆管)囊腺癌”
再再上图
“肝(胆管)囊腺瘤”或“囊腺癌”,虽然看上去还是个囊,但囊内出现隔断,有的囊壁还会发亮(钙化),还有的甚至长出小疙瘩!这种很少见,容易恶变,一旦发现,无论大小,有条件尽早切掉!
“肝血管瘤”
再再再上图
“肝血管瘤”也是一种在体检中经常发现的“肝脏肿瘤”,通常认为是一种先天的肝内血管发育异常,也是一种“胎里带”,而且它更喜欢女性。通常有经验的超声科医生通过彩色多普勒(彩超)就可以直接诊断“肝血管瘤”,可有一些表现不典型的,就需要进一步的强化CT或强化核磁共振检查了。
“肝血管瘤”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像肝囊肿一样,大多数都没有感觉,而且生长缓慢,不会恶变,因此我们同样不必过多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