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般每天都会排便,但是你注意过自己的大便形状吗?有人会吐槽:那么臭,有什么好看的!
肠内的情况从外面我们很难直观的看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观测排出的大便。大便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照出肠内环境,借此了解我们的健康状况。
今天我们主要从大便的形状、颜色、和气味了解一下,大便反应的健康问题?
香蕉样大便
一般情况下,正常的大便的形状就和香蕉一样,而且正常大便的颜色一般会呈现棕黄色,健康的大便,没有太过于明显的臭味。科学分析表明:便秘患者或者是喜食肉类的朋友们的大便却散发着恶臭,这是由于肠道内的有害菌分解食物后散发出的臭气。
吃喝拉撒,是每个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其中大便是重要的健康晴雨表,细心观察还有助于发现疾病。便秘是儿童常见病,占综合性儿科门诊3%~5%,占儿童胃肠病门诊的10%~20%。其中功能性便秘(FC)占儿童便秘的90%以上。在了解便秘之前,应先了解排便是如何进行的,小儿正常粪便是什么样的。排便的生理过程排便这个动作看起来十分简单,但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反射过程。当粪便从乙状结肠进入直肠达到一定数量以后,直肠就开始扩张,内括约肌松弛,外括约肌收缩,这时由于粪便压迫刺激直肠粘膜,通过神经传入人的大脑,人就会产生一种想要大便的感觉。当这种感觉增加到一定程度,人就要去厕所,并有意识地增加腹压,放松肛门括约肌,将粪便排出。正常的排便频次及性状胎粪:婴儿出生后10~12h开始排出墨绿色、无臭、黏稠的胎便。生后最初3~4d,每天排胎粪4~5次。过渡性粪便:哺乳后,婴儿排出混合性粪便,棕绿色、稀薄、粘稠,可有奶块,见于生后4-7d,每天排便4-8次。未添加辅食的婴儿:母乳喂养儿的粪便为金黄色、均匀糊状或软块状,略带酸味;黏附于尿布上,每日1-8次,平均2-4次。有些婴儿每次奶后均排便。人工喂养儿的粪便为淡黄色、坚硬。乳儿粪便暴露在空气中可转变为绿色或棕色。普通粪便:开始添加切碎的辅食时,食物可能尚未消化、原样从粪便中排出。随消化能力的增强,粪便过渡到正常成形便。正常排便频率:每日排便次数与摄食物总量有关。新生儿差异较大,生后1~3个月,母乳喂养儿与人工喂养儿的排便次数均下降,到1岁时,大多数婴儿每天仅排便1次,个别婴儿可多或少于1次。对于正常饮食的儿童,可以用布里斯托大便分型来判断大便性状是否正常。图片来源:丁香医生儿童便秘的原因器质性:占5%~10%,先天性巨结肠、肠神经元发育不良、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骶尾部畸胎、隐形脊柱裂、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等。特发性:占90%,盆底肌失迟缓综合征、结肠慢传输性便秘、排便动力学异常、肛门括约肌发育异常等。其他:不良饮食及生活习惯、内分泌(如甲减)、过敏性(如牛奶蛋白过敏)、肠道菌群失调、精神心理因素(压力、紧张、恐惧)、神经系统病变、药物等。排便习惯训练(DHP)具体训练方法是每天在规定的时间让患儿坐在高度合适的便盆上,保持双膝水平略高于臀部,双足着地以便用力,并让患儿学会排便用力,即呼气后屏气增加腹压来用力排便,协调肛门括约肌运动,集中精力反复训练,直至排出大便。时间选择一般在早晨睡醒后和晚餐后1h左右,每次训练时间10min左右,每天坚持2次训练,训练过程中需鼓励、给孩子信心,相信能够排出粪便。正常大便6标准
“看便识病”首先要了解什么样的大便是正常、健康的。
性状:条状软便不粘连。健康的大便多呈条状软便,在便池内不粘连,能浮在水面,水冲即净。糊状、没有干结成块的大便也属正常。食物蛋白质高时,大便会偏硬,近似黏土;碳水化合物高时,大便则偏软或成糊状。
颜色:黄色或黄褐色。正常大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摄入奶制品,大便多为淡黄色;吃较多绿色蔬菜时,大便会偏绿;吃肉较多,大便为棕黄色;吃猪血、猪肝,或服用某些中药时,大便发黑。
气味:带有微臭。由于细菌分解产生的粪臭素等,正常大便是微臭的,爱吃肉的人气味会重一些,素食者味轻。如果臭得难以忍受,可能有健康问题。刺鼻酸味、烧焦味都可能由消化不良引起;腥味,则可能意味着消化道出血。
数量:“一条便”约克。健康大便多呈形如香蕉的条状,每条长度约10~15厘米,重量约克,每次排2~3条。排便量可因食量、食物种类等发生改变,如膳食纤维摄入较多,排便量会增加。
次数和习惯:每日一次,晨起排便最佳。排便次数和习惯因人而异,每日一次、晨起排便者居多。一般而言,无排便困难及其他不适,1~3天排便一次不算便秘,一天排便不超过3次不算腹泻。
排便感觉:5分钟内排出,无残留便意。能在1~2分钟内自然、通畅地排出,整个时间不超过5分钟,便后觉得轻松,没有残留便意,就是正常“畅便”。
4种颜色别忽视
除了性状,大便的颜色也不可忽视,许多疾病都可能导致大便颜色改变。
黑色。乌黑色糊状、表面有光泽的大便常被称为柏油样便。在没有吃特殊的食物及药物的提前下,大便黑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表现之一,而消化道溃疡、食管癌、胃癌是常见的原因。下消化道少量出血量时,也可能排黑便。
红色。血便多因下消化道(空肠、回肠、直肠、结肠)出血所致,由于“路程”短,化学变化少,出血仍呈红色。如大便混合血液,且有沟槽,应检查是否患结肠癌等病。若鲜血只附在大便表面,则患痔疮、肛裂的可能性较大。
灰白色。如果胆汁进入肠道的通道被阻塞,消化道内没有胆汁,大便就会呈灰白陶土样。胆结石、胆管癌、胰头癌、肝癌等病,都可能导致这一改变。
绿色。如果没吃大量绿色蔬菜,出现大便绿色、呈水样或糊状、有酸臭味,可能患有消化不良、肠道功能失调等病。如绿色大便中混有大量黏液,则为急性肠炎。
异常大便有5类
如果大便变成以下5种样子,很可能在提醒,有疾病找上你了。
硬邦邦型。俗称“羊粪球”,小颗、偏硬。患有肠道运动功能障碍或便秘的人,大便堆积在肠道中,水分被吸收,导致大便变硬。喝水少也可能导致大便发硬。这类人在有便意时不要憋着,多喝水、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和蔬菜,促进肠道蠕动。
黏稠型。像泥巴一样,接近腹泻。这可能是由于肠蠕动过快,来不及吸收食物中的水分所致。如伴有腹部不适,可能是肠易激综合征,要调理饮食,放松心态。如伴有便常规异常,多见于慢性肠道炎症,要及时就医,避免刺激性食物。如带鲜红色,则可能患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多发于中老年人。
水液型。常伴随突发便意,气味或恶臭、或无味,原因多是压力大、暴饮暴食、食物中毒等,要注意保暖,多吃易吸收的食物,如粥、面、蔬菜等,避免高脂肪或高蛋白饮食。大便不成形持续一周以上,可能预示器质性病变。
软硬掺杂型。块状和液状便交替出现,无特定颜色,多由“肠易激综合征”引起,多因压力大、生活不规律,导致机体疲惫状态,令大便形态不稳定,应消除压力、放松身心、均衡饮食,维持肠道环境的稳定。
细长型。较细的条索状,甚至细如面条,好发于为减肥节食、腹肌无力的女性,也可由肛门狭窄或直肠肿瘤挤压所致。建议多吃海带、木耳、香菇、豆腐等易吸收水分的食物及酸奶等发酵食品,促进肠道活性。40岁以上的人若长期如此,应尽早就医,排除肿瘤可能。
健康排便3原则
虽然听着不雅,但事实上,重视排便应像重视吃饭一样,才能进出平衡,保证机体健康运转。好的排便习惯,可从3个方面培养。
第一,大便时别分心。许多人喜欢边上厕所边看报、玩手机,殊不知,这样一心二用会分散注意力,降低对肛门肌肉的精密控制,久而久之可能诱发便秘。
此外,早上最容易出现结肠运动,起床后就上厕所,或者早餐后20分钟排便是最佳时间。
第二,有便意别憋着。现代生活节奏快,很多人有来不及上厕所便“憋着”,这是非常不好的习惯。一定要尽量减少刻意抑制便意的行为,避免条件反射消失带来的便秘。
第三,好姿势助排便。一般来说,蹲便时,肛门周围肌肉放松、腹压增大,有助于顺畅排便。只能坐便时,马桶高度要以大腿保持半屈状态为宜,如身高不够,可在脚下垫个矮凳。对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来说,用力排便可能诱发心肌梗死或脑卒中,最好选择坐便,排完起身要缓慢。
此外,最好根据大便的情况调整饮食。如出现大便腥臭、难冲净,要适当少吃肉食,增加膳食纤维、蔬果。体检时的便常规检查不要轻易放弃,45岁以上的人最好每年查一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